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五百零五章 谁言微不足道

第五百零五章 谁言微不足道(2 / 5)

言的话外音骆宾王也能理解,这是长安城的传闻,御史台的李义府此番出去是给皇帝捉虫杀人的。

  也不知这个传闻是从何而来,现在的皇帝喜捉虫。

  杨炯道:“走吧,我们去崇文馆。”

  骆宾王疑惑道:“是要去找卢照邻吗?”

  杨炯颔首道:“卢夫子的课越来越少了,听说来年卢夫子可能就要在朝中为官了,就不能在崇文馆讲学了。”

  骆宾王道:“在下更想去文林馆。”

  “科举及第之后才能去文林馆听课,现在就别想了。”

  “我们只要去支教,也能去文林馆听课。”骆宾王的眼神中带着斗志,道:“我今年一定要考过崇文馆的考试,我就能成为支教的夫子。”

  杨炯道:“我打算先去游学。”

  游学之风大概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的,其实在贞观年间游学之风才有重新起复的苗头,而且能够游学的多数都是高门子弟,或者是世家子弟,就像是卢照邻夫子那样。

  寻常人家的孩子想要游学走遍各地,还需要考虑会不会在半道上饿死,更不要说遍访天下名仕了。

  自李唐一朝的支教兴盛之后,如今的游学之风已被支教之风取代,学子们只要参与崇文馆支教,便可以去各地支教,也就成为了游学的一种方式。

  而当朝中录用的绝大多数年轻官吏,都有支教经历,有了共同的话题。

  支教代替了游学,与游学的昂贵与风险相比,学子们参与支教之后既能够得到官府保护,还能够得到月钱,回来之后还能当官,朝中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支教很自然而然地取代了游学。

  骆宾王觉得杨炯爱好中古游学之风,来度过他的游学生涯,怎么看都有些不合适。

  再者说,如今还活着的名仕有多少?

  东夷大儒谷那律老先生,他两年前就过世了。

  至于现在的名仕有多少沽名钓誉之辈,若杨炯游学拜在那些名仕门下,会不会被带坏了,从此走上一条反唐的道路?

  换言之,支教正在消灭名仕之流。

  骆宾王,又道:“我觉得你应该去支教。”

  杨炯道:“我会将游学之路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若我是最后一个游学的人,那么我记录的书卷,就会是游学学子的最后一卷。”

  骆宾王对杨炯这种极具浪漫的设想没有兴趣,他的目光还是看向朱雀门,想看看如今的皇帝。

  杨炯的家境其实很不错,是关中华阴名门一系的子弟,自从他回到关中之后,任何的衣食住行都不担忧。

  骆宾王低声道:“当年我跟随老师在各地走动,皇帝杀的人太多了,就有了一些反唐的声音。”

  杨炯道: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