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五百一十章 想郑公了

第五百一十章 想郑公了(3 / 5)

说皇帝也该休息,朝臣也该休息,让皇帝放慢发展的脚步,再用奇怪角度下解读出来的黄老之学,来教导皇帝该怎么做事。

  听别人教自己做事,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

  皇帝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受害者”为保持贤明的形象需要欣然接受朝臣的这种行为。

  当了十一年的皇帝,也早就习惯了,看归看,看了之后该如何又是另外一回事。

  李承乾提着鱼竿,看着河面沉默不言。

  上官仪与许敬宗也提着鱼竿,陪着陛下坐在一旁,见陛下似乎有心事,两人也不敢开口讲话,并且蹙眉思考是不是在来时,有什么举动让陛下不悦了。

  “市税的事还是要看紧,不得徇私,更不得讲情面,这是朝中的底线。”

  陛下忽然开口讲话,许敬宗先是一愣,而后忙道:“喏。”

  李承乾又吩咐道:“此事御史台也可以多过问,不定期私访,不定期查探,做到应知尽知。”

  “喏。”

  李道彦脚步匆匆而来,递上一卷奏章道:“陛下,这是苏主事送来的。”

  李承乾拿过文书,看着自家丈人让人送来的奏章。

  钓鱼的闲暇片刻,还能静下心处置国事,却也是极好的。

  现在崇文馆正在积累着自己的师资力量,并且留在各地建设书舍的支教夫子也已有一定规模了,这些人绝大多数都不求仕途,不求在朝中能够得到多大的权力,而是一心在教书。

  苏亶觉得可以提高他们的待遇,并且鼓励更多人能够留在地方任职支教,形成一种团体。

  师资力量是一种很特殊的存在,就比如说在汉朝,许多文人想要入仕,或者是想要在朝中为官,尤其看重出身门第,以及师承何人,或者说各地的老师名望如何。

  而这种风气在东汉时期尤甚,一个名仕的弟子名额,动辄需要数十万钱才能得到,并且直接成了世家与门阀的便捷渠道,而这种风气一直持续了很多年。

  从而也就有了入朝为官必问出处的风俗,大抵上来说,这可以归结为一种风俗。

  其实,李承乾也能够感觉到,现在的大唐也有这种情况,关中的师资力量是很强大的,在围绕科举的体制下,虽说更公平了,但师资力量的差距也让关中的学子第一时间成了既得利益者。

  这是一种很无奈的现状,崇文馆也只能一次次将人手散出去,从中找补一些均衡。

  所以不论是京兆府还是崇文馆,在学子们的精神意志建设上很重要,而这种建设绝大多数都来自郑公。

  让学子们背诵郑公说过的话语,让学子们将郑公当作一生的老师,李承乾很乐意促成这个局面,没有人比郑公更合适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