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79章 老朱觉得自己又行了

第79章 老朱觉得自己又行了(2 / 3)

天的讲课。

  说是讲课,其实就是闲聊。

  话题大多由陈景恪起头,然后俩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

  偶尔朱雄英碰到感兴趣的事情,会主动起话题,陈景恪再展开给他讲。

  半个小时后话题讲完,看看天色还不是很晚,就各自忙自己的事情。

  朱雄英有功课要做,毕竟他现在还处在学习阶段。

  陈景恪则拿出从太医院借的医书翻看。

  古中医体系非常庞大,他不可能靠记忆将所有知识点都记住。

  想要完成医书编写,还需要借鉴前人留下的医书才行。

  而且随着和诸多御医交流增多,再加上翻看了来自不同地区的医书。

  他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个对中医来说很致命的问题。

  理论体系不统一。

  这是一个一直被他忽略的问题。

  前世大家基本都知道,中医讲究阴阳五行什么的。

  可在古代,阴阳五行只是流传比较广的一套体系。

  同时期还流传着许多不同的理论体系。

  这就造成了一个后果,同样的病在不同的地方,找不同的医生去看,就有可能得出两个结果。

  原因就是,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医生,采用的可能就不是同一套医理。

  还有就是,不同地域生长的药材不同,治疗同一种疾病的药方也不同。

  因为药材大多都具有可替换性。

  外来药加上运费,价格会翻好几倍。

  本地药也能用,价格还便宜,干嘛用外来药?

  除非是本地不长,又没有可替代种类的药材,才会使用外地药。

  这就造成了一个恶果,医生换一个地方,开出来的药方可能别人就看不懂了。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本草纲目》了,它的出现解决了药材上的地域差异。

  只要熟读《本草纲目》,不论跑到哪里,都能按照当地情况开相应的药方。

  这就是它的伟大之处。

  也是陈景恪,为什么要编写医书的另一个原因。

  但药材上的地域差异,可以靠一部医书来解决。

  医学理论上的不同,就有些麻烦了啊。

  前世还是解放后,国家集合了当时的中医国手。

  以阴阳五行为主,吸收了各个体系的精华,才形成了统一的中医理论。

  陈景恪一直学习并使用的,就是这一套体系。

  他倒是能将这一套体系给写出来,可问题是,怎么推广啊。

  前世是靠着国家力量推广的,后来所有医科大学都采用的这一套体系。

  你不学,连行医资格都不给你。

  现在医学传承基本都是靠家传,或者是师徒带,想统一理论体系,很难。

  实在想不到办法,他只能摇摇头叹道:

  罢了罢了,先把医书写出来,推广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