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256章 得偿所愿

第256章 得偿所愿(3 / 5)

 朱元璋先是一愣,然后反应过来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里有一句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陈景恪曾经以另外一个角度解释过:

  权贵官僚行人道,掠夺百姓财富壮大自身,最终导致国家崩溃。

  朝廷应该代天行道,限制富人的财富,问富人多收税,然后用这些税去补贴百姓。

  还说什么,朝廷和百姓的利益是一致的云云。

  想到这里,朱元璋叹道:“以前咱对你‘代天行道’的理论,始终无法认同,今日才明白其中深意。”

  “天子的责任是国泰民安,百姓的祈求也是国泰民安。”

  “只有天子和百姓齐心,才能对抗权贵官僚实现国泰民安。”

  陈景恪也有些意外,他都快把这一茬给忘了。

  没想到,几年前随口忽悠老朱的话,竟然在这个时候照应上了。

  完全可以说是意外之喜了。

  “陛下英明,百姓的力量强大又弱小。”

  “强大之处在于,一旦凝聚在一处,可改天换地。”

  “弱小之处在于,大多数时候他们就是一盘散沙。”

  “天子拥有大义名分,天然可以凝聚万民之力。”

  “只有天子和万民齐心,才能实现国泰民安的宏愿。”

  “但是有些人始终不明白这个道理,比如宋朝皇室。”

  “世家消失后,官僚士绅群体应运而生,他们代替天子牧守一方。”

  “然而这个群体慢慢的又步上了前辈的后尘,上欺君下压民。”

  “宋室竟然不想着和百姓一起,限制官僚士绅的权力,竟然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宋朝立国短短几十年,土地兼并就超过了前朝一百多年历史。”

  “士大夫占有国家大多数的土地,逼迫的百姓流离失所。”

  “为了解决流民问题,宋朝君臣又酿出了冗兵的恶果,最终为宋朝灭亡埋下了祸根。”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宋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确非明智之举。”

  朱标插话道:“虽然人权日渐完善,但对百姓的解绑也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以对中央集权有利的方式进行。”

  “宋朝时期虽然人口流动频繁,但朝廷也一直在遏制这种行为。”

  “大明就算是要为百姓减轻负担,也不能随意而行。”

  陈景恪心中一喜,你这样想就说明已经接受人权这个概念了,面上却不动声色的道:

  “这是必然的,无限制的自由反而会导致国家的混乱。”

  “大明也不可能给予百姓随意流动的自由,但也不能逆潮流而行,完全不允许百姓流动。”

  “陛下编写了《大诰》,允许百姓持《大诰》告御状。”

  “然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