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362章 高,太高了。

第362章 高,太高了。(4 / 5)

。”

  “朝廷将朝鲜王国的半数人口前往内陆,又从内陆迁徙了数十万人过去。”

  “这些人在两地都有亲人,对书信往来需求很迫切。”

  解缙也附和道:“辽东也有这种情况……”

  “现在朝廷允许人口在一定范围内流动,又大刀阔斧的调整人口布局。”

  “很多亲人远隔山海,只能靠书信传递消息。”

  “民间书信传递的频率越来越高,却都苦于没有可靠的送信渠道。”

  “我们主动承揽这个任务,不但能帮百姓解决燃眉之急,还能赚取不菲的报酬。”

  “陈伴读此举真大善也。”

  比起方孝孺,解缙更多了一层震撼与敬佩。

  以往他只知道陈景恪眼光高远,是大明国策的真正制定人。

  但因为职务太低,没有资格接触核心层面的事情,并没有亲自见过。

  所以,尽管并不怀疑此事的真假,却也很好奇,他到底是怎么做的。

  今天终于亲自感受到了。

  一个周报,让朝廷多了一个面向天下人的口舌。

  为了运送报纸,又搞起了一条全新的,遍布全国的运输体系。

  关键是,这条运输体系,恰到好处的解决了民间迫切需求。

  ‘恰到好处’,难就难在这里了。

  解缙敢保证,现在朝廷应该没有几个人意识到,因为人口流动的关系,民间对书信传递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就算有人意识到了,也不会放在心上。

  对他们来说,百姓能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想寄信就找人捎带呗。

  早几天迟几天也无所谓。

  甚至会有人觉得,不让百姓互相传递消息是一件好事。

  百姓互相传递消息,不利于统治啊。

  自古以来统治者一直都在使用这种方式。

  陈景恪身在中枢,还要研究学问,却依然能及时了解天下的变化。

  并‘恰到好处’的提出解决办法。

  如果专门组建一条运输体系,帮百姓解决这个需求,肯定会遭到百官反对。

  单独为了报纸运输,组建一条运输体系,百官同样不会同意。

  可两则结合,为了运输报纸组建运输体系,给百姓送信解决成本问题。

  虽然百官依然会反对,但以陈景恪在大明朝廷的地位,是必然能通过的。

  想通了这一切,解缙看向陈景恪的目光里,充满了敬佩和高山仰止。

  难怪小小年纪,就能获得太上皇和皇上的信任,就能一手左右天下走向。

  高,实在太高明了。

  等事情商量妥当,离开陈府之后。

  解缙才用惊叹的语气,对方孝孺说道:“陈伴读太高明了。”

  方孝孺显然明白他为什么会如此,笑道:

  “这就高明了?以后你会发现,报纸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