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374章 老朱亲自斟茶

第374章 老朱亲自斟茶(3 / 5)

,依然选择了相信。

  虽然有朱标和朱雄英的因素在,但也足见对陈景恪的信任。

  陈景恪躬身行礼,道:“谢陛下信任,请您拭目以待。”

  老朱点点头,说道:“方才你说基建是个单独的大课题,详细给咱说说。”

  陈景恪这才继续说道:“这牵扯到管子的一个治国理念,富民强国。”

  “因为出发点的问题,前人掌握不好这个度。”

  “或者说,他们对‘民’的认识有问题。”

  “他们说的民不是黎民苍生,而是特定的群体。”

  “最终的结果就是,变富的是豪门士族,朝廷和百姓两头穷。”

  老朱三人不禁点头,确实如此。

  先秦时期,只有权贵才配拥有姓氏,百姓指的就是权贵。

  而民指的也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群体。

  普通人那会儿连姓氏都不配拥有,只有一个名,国家对他们的称呼也是黔首一类的。

  民在法律意义上成为普通人的代称,则是秦朝的事情了。

  但秦汉隋唐时期,权贵豪强士族裹挟百姓,以民的代表自居。

  他们嘴里的为民请命,其实指的就是自己。

  指责朝廷与民争利,实际上是在骂朝廷和自己争利。

  这个时候,民不过是他们对抗皇帝的工具罢了。

  到了宋朝时期,民再次被新兴的官僚士绅、宗族地主集团裹挟。

  所谓的富民,实际上不过是他们上欺君,下虐民的口号罢了。

  当然了,那些君主自己也不干净。

  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和百姓的利益是一体的,反而认为自己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要首先满足士大夫的利益,才能维护自己的统治。

  所以,各种特权不要钱一样的给。

  而这些特权,就是国家灭亡的主因之一。

  不过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也不全是傻子,他们很清楚,所谓的‘富民’是什么玩意儿。

  所以,但凡是有为的君主,都不会玩富民政策。

  而是会收紧财政政策,将钱聚集在国库里。

  与之相反的,那些被冠以‘仁’字的君主当政,大多都是财富兼并加速的时期。

  给后世君主留下很多大坑,填都填不满。

  “我们不一样,大明在国策上是与民共存亡的,而不是与官僚权贵共治天下。”

  “我们的富民目标,直指最普通最贫穷的百姓。”

  “所以我们的政策,不是简单的降低赋税,也不是免税。”

  “而是将税转嫁给有钱人,让穷人少交税,让有钱人多承担社会责任。”

  “我们的钱,不是存在国库里生锈,而是让它流动起来,创造更多的价值。”

  “我们搞基建的目的,是为了惠及万民。”

  “富民不只是让百姓手里钱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