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分封的深层次谋算(2 / 5)
老旧贵族利益之争。
眼下能认识到这一点的,只有陈景恪。
其他人,包括朱标、朱雄英,都还懵懵懂懂。
而陈景恪并未将这一点告诉任何人。
不是他想隐瞒,而是这是西方思维下才会产生的变化。
华夏有自身的情况在,并不一定就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甚至可以说,发生这种事情的概率很小。
简单来说,古代重农抑商的政策深入骨髓,不可能让商人掌权。
就算有商人夺取了政权,也会立马开始着手打击商业资本。
不要说历史的必然性什么的,历史也是无数人选择的结果,走哪条路都有可能。
而且历史已经证明,老祖宗重农抑商的政策是多么的正确。
看看那些资本掌权的国家都变成什么样子了。
华夏独有的‘家国天下’观念,始终在影响着所有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不论嘴上信不信这句话,说得多了它就成了一种标准,逐渐深入人心。
当然,这里不是否定缺点,没有完美的制度,也没有完美的人。
但不能因为存在缺点,就否定优点。
总之,当年西方国家发生的新旧权贵之争,在大明是很难出现的。
商人?本本分分赚钱的,大明会保证他的富贵。
陈景恪不愿意给他们说这个,也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
大概率不会发生,说出来很有可能会打击他们变革的信心,没必要去说。
至少没必要现在就说。
不过事无绝对,万一呢,未雨绸缪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尽管他没说,却一直在默默的想办法应对这个问题。
大同思想里,就有相关的内容。
分封也同样是其中关键一环。
在朱元璋看来,海外分封是另类版的退功臣。
在朱标看来,分封是一场利益交换。
用朝廷无法有效掌控的利益,换取权贵支持变革。
在朱雄英心里,分封是帝国计划的一部分,是实现制霸天下的途径。
在陈景恪看来,分封是华夏文明的一次大扩张。
但又不仅仅只是一场扩张,同时也是化解未来会出现的,老旧权贵和新兴权贵之间的矛盾。
大权贵是既得利益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会不自觉的堵塞晋升渠道,打压新兴权贵群体。
这是利益使然,不是什么思想能改变得了的。
现在,把大权贵分出去当了国王,剩下的小权贵和官僚能力有限,没办法堵死晋升渠道。
民间的人才和新兴权贵,就有了晋升的空间。
有晋升空间,自然没人愿意造反。
所以分封在陈景恪这里,有着更深的用意。
当然了,他这么做的目的,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