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419章 无题

第419章 无题(1 / 6)

所谓秘密政治,就是满清时期的密折制度。

  官场是不允许越级奏事的,一般都是找直接上级,越级属于违反潜规则。

  县令的奏疏想送到皇帝面前,要经过好几道审查。

  在地方上要经过知府、布政使、按察使等人的手,送到中央了还要先被内阁筛选。

  最后才能进入皇帝的视线。

  任何一道审查都有可能给扣下。

  就这么说吧,一个县令想把奏疏送到皇帝面前,比登天还难。

  在这种情况下,言路很容易就被堵塞了。

  皇帝稍微弱势一点,直接就会被堵耳朵。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唐朝时期武则天弄了个铜匦制度。

  但她弄这个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鼓励官吏相互告发,防止有人造反。

  根子就不正。

  明朝朱元璋建立了锦衣卫,其目的也是为了防止堵耳朵。

  只是锦衣卫属于把秘密政治公开化了,缺少了一点神秘性和黑箱属性。

  到了满清,就创造性的弄出了密折制度。

  这是标标准准的黑箱政治。

  皇帝挑选信任之人,给予他们直接向皇帝奏事的特权。

  密折内容也没有限定范围,也就是说什么都能写。

  听到的趣事、对政策的看法,甚至打同僚的小报告。

  缮写时须亲自为之,不可假手于人。

  写毕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再装入特制皮匣。

  皮匣的钥匙只有两把,一把在上奏折官员手中,一把由皇帝保管,除此之外任何人都无法开启。

  官员自派亲信家人送抵京城,不可扰累驿站,直达御前。

  并由皇帝亲自批答。

  这个特权有多重要,想想就知道了。

  皇帝多了一条了解外界的渠道,降低了被架空的可能。

  而且这个身份还是保密的,不允许向外泄露。

  也就是说,谁都不知道,哪个人拥有上密折的权力。

  周围任何一个同僚,都有可能是皇帝的小喇叭。

  臣子之间就会互相猜忌,变相的加强了皇权。

  而且官僚心中有了更多顾虑,贪腐的时候就不敢那么猖獗了。

  对遏制反腐还是有一定成效的。

  当然,密折制度也有害处,会因为猜忌影响到行政效率。

  也会让官吏趋于保守,不敢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会导致整个社会缺少活力。

  但反过来说,如果朝廷规定五年计划是国策,那官吏们也不敢再阳奉阴违。

  必须去想办法将这个任务做好。

  否则,就要小心被竞争对手告密了。

  总之,任何制度都有两面性,不能因噎废食。

  满清两百多年统治证明,密折制度利大于弊。

  至少在信息不畅的封建时代,这项制度是非常有用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