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442章 祸不单行

第442章 祸不单行(2 / 5)

,群臣自然是支持的。

  他们不光是口头支持,还采取了实际行动。

  将殷薯带回家乡进行种植推广。

  既响应了朝廷的号召,又在家乡博取了一个好名声,可谓是一举两得。

  百姓对于高产良种也是翘首以盼。

  没关系的普通人家,只能等朝廷将种苗输送过来。

  有关系的人家,已经开始想办法提前弄种苗种植了。

  对于这种情况,老朱自然是很欣慰的。

  还是那句话,殷薯早一日普及,百姓就能少饿死许多人。

  没多久又一个好消息传来,铁轨修好了。

  这条单轨铁路最终长度为六十一里,耗时近一年才修好。

  这个效率自然是非常低的。

  但考虑到这是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摸索,慢一点也是正常的。

  而且通过这次修路,大明培养出了一批熟练技术员和工人。

  这就是种子。

  铁路竣工也算是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朝廷就派出了朱雄英去主持了竣工仪式。

  陈景恪自然也跟了过来。

  过程没什么可说的,总之看到这条铁路陈景恪感慨万千。

  穿越这么多年,终于要迈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了。

  仪式结束,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

  这些技术员和工人怎么办?

  按照以往的情况,工程结束工匠和工人要么回工部干别的,要么就遣散回家。

  陈景恪自然不愿意见到这种情况。

  这些人可都是种子,岂能就这样解散?

  于是他提议,所有参与铁路修建的人,统统归铁道司管理。

  “他们的职责只有一个,修铁路。”

  “不修铁路的时候,就维护铁路,研究修铁路的技术。”

  “比如如何在山体上开挖隧道,如何架设天桥沟通天堑……”

  “只有培养出一支技术精湛的工人队伍,才能实现铁路贯通全国的宏伟蓝图。”

  这个提议自然获得了朱标等人的赞同,就连群臣都没有反对。

  毕竟火车的用处大家都懂。

  培养一支专门的铁路工人,是非常有必要的。

  就如漕运一样,大明可是养着一个涉及百万人的漕运体系。

  不过对于陈景恪随后的一个提议,就引起了比较大的争议。

  铁路工人的待遇问题。

  陈景恪觉得应该给他们提高待遇,毕竟修路太累了。

  将来要跋山涉水,要远赴外地,某些荒山野岭可能一呆就是好几年。

  必须要提高相应的待遇。

  群臣则认为,这样做开销太大了。

  那些出外勤的,提高待遇还能说的过去,但又不是所有人都出外勤?

  怎么能都提高呢。

  于是在朱标的提议下,拿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