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456章 上钩

第456章 上钩(4 / 5)

,夺回翰林院和大明周报的掌控权。

  但还没等他们行动,方孝孺先有了动作。

  他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徙木立信。

  内容先是讲了吴起和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来点名自己的主旨,说明诚信是多么重要。

  是的,徙木立信并不是商鞅的专利,最早是吴起干的,后来被商鞅学去了。

  但你以为这是一篇讲诚信的文章,那就错了。

  借着这个故事,他先是阐明朝廷要有诚信,否则无法取信于民。

  一个不能获得万民信任的朝廷,是无法长治久安的。

  然后他提出了一个问题,该如何才能取信于民?又该如何维护诚信?

  接着他笔锋一转,将话题转到了礼法上。

  礼法关系国家存亡,礼乐崩坏则国家不存。

  所以朝廷应该重视礼法,尤其是要杜绝权贵违反礼法。

  如果礼法的制定者都不遵守,其他人又怎么会去遵守?

  大家都不遵守礼法,国将不国。

  礼法都崩坏了,所谓诚信不过是笑话罢了。

  最终他得出一个结论,想要取信于民维护诚信,就必须要严明法纪。

  尤其是严厉打击达官权贵践踏礼法。

  文章的最后,他用了一句话:王子犯法亦当与庶民同罪,况人臣呼。

  表面看,这句话是在说,王子犯法都要严厉处罚,更何况是臣子。

  然而联想到之前发生的吹捧孟子之事,大家都明白,这句话的重心再前半句。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说的更直白了,方孝孺依然在鼓吹‘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这时,大家才后知后觉的想起一件事情,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正是解缙和方孝孺。

  解缙因为工作失误被贬谪到南洋,方孝孺却还在啊。

  他并没有被吓退,依然在努力鼓吹公天下,在试探朝廷的底线。

  这一下,大家既佩服他的无畏,又觉得他有点不识时务。

  不过文人最讲究的就是气节,大多数人对他还是持赞赏态度的。

  这下就轮到理学尴尬了。

  继续攻击方孝孺?不得人心啊。

  更何况,比起将方孝孺撵下台,大家还是觉得推行‘公天下’更重要。

  毕竟一旦‘公天下’概念,重新被大众接受。

  他们士大夫阶级将再次掌握天下权柄。

  与天子共治天下啊,多么的诱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和方孝孺利益是一致的。

  可就这样放过方孝孺那个叛徒,他们依然有点不甘心。

  这时有人说道:“大家莫非忘了解缙绅是因何被贬谪的?”

  “报纸确实很重要,可也是一座火炉,不小心就会烧到自己。”

  “正好让方孝孺顶在前面,替大家吸引朝廷怒火。”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