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493章 绝对权力

第493章 绝对权力(1 / 6)

大明周报连续四期,都是关于管事与管人的讨论。

  更加坐实了之前的猜测,这就是变革的号角。

  不出意外,此事成了时下最热门的话题。

  各路人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也有人无所谓。

  但各大学派却都在积极响应,为这次变革摇旗呐喊。

  作为显学的理学被打压,大明出现了思想空白。

  这么说也不准确,陈景恪的大同思想,将会是朝廷扶持的主流。

  但一是大同思想出现的太晚,二来但陈景恪并没有搞唯我独尊,而是给各派都留下了生存空间。

  各派都想抓住这个机会,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变革就是最大的变数,也是他们的机会,自然不能错过。

  朝廷摆明车马要变革,那他们想上车,就必须支持变革。

  别看之前这些小学派被理学压的很惨,但不能因此就小瞧他们的影响力。

  在局部地区,他们的学说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比如横渠先生张载,他主要在关中活动讲学,所以他的学说在关中的影响力甚至超过理学。

  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本土’思想,影响力都不可小觑。

  只不过,他们的思想一般存在某些缺陷,无法获得大多数人的普遍认同。

  理学的优点就是,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最后获得了普世的机会。

  但即便是理学最昌盛的年代,那些小学派在‘本土’依然非常活跃,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这种情况有好处,那就是思想界比较活跃,会诞生无数的学者、文化名人。

  坏处就是,容易造成思想混乱。

  前世大明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呢?

  老朱的方法简单粗暴,他下令科举以朱子传注为唯一答案。

  朱棣进一步整理出了朱子注释版《四书五经大全》,要求科举必须以此为答案。

  这么做,彻底扼杀了小学派的生存空间,迅速统一了思想界。

  坏处是,思想界进一步教条化。

  陈景恪知道,这些小学派的存在具有两面性。

  扼杀是最简单的办法,但不利于文化的繁盛。

  所以他尝试用一个框架将其都装进去。

  在确保多样性的情况下,又不让各思想跑偏。

  事实上到了现在,陈景恪也不怕思想界会分裂。

  秦国还没有大一统的时候,诸子百家争鸣,思想界空前繁荣。

  然而不论是哪个学派,都以华夏文化传承人自居。

  秦朝建立后,大一统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陈景恪穿越后,进一步强化了华夏文明的概念。

  不管内部思想怎么变动,大家头顶都是同一片天。

  这也是他敢于尝试多样性的底气所在。

  换成华夏之外的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