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495章 波澜再起

第495章 波澜再起(4 / 6)

后来是真的沉浸其中了。

  与这么多学者一起探讨大道,实在是人生快事。

  目前到来的到来的学者超过了七百人,全国各大学派的代表几乎都来了。

  这里做一个区分。

  在学界,学者和名士是不一样的。

  学者一般指的是,在学术上有建树的人。

  名士指的是有名的文人,指的是诗词歌赋写的好,名气比较大,但在学术上研究不深的人。

  所以,不要觉得这七百多人太少了,大明六百多万读书人,怎么才七百个学者?

  事实上这么多已经不少了。

  要知道,能来这里的,每一个都是在学术上有所建树之人。

  前世十三亿人读书识字,能在学术上有建树的又有几人。

  当然,这七百多人并不是全部,很多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并没有出席。

  不过即便如此,也是千年来难得的一次盛会。

  最关键的是,这么多人聚在一起,竟然没有吵起来。

  大家的态度相当的平和。

  不知道的人会啧啧称奇,知道的人则会心一笑。

  这都是禁口令的威慑力啊。

  这些人聚在一起交流讨论,成果堪称辉煌,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想法迸发出来。

  关键是,在陈景恪的引导下。

  各家学派都在围绕大同思想,对自家的学说进行修缮。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大同思想迅速变得丰满起来。

  当然,也不是让他们白干。

  为了让这些人配合他的计划,朱雄英那边可是给出了许多实打实的好处的。

  那就是在官制变革中,各派系的优秀子弟,都获得了优先任命。

  这其实也是各学派如此积极的主要原因。

  现在朝廷给出了善意,他们自然也要投桃报李。

  不过朝廷也没有吃亏,引入各家学派入场,填补了理学留下的空白。

  新增设的职位,也有了足够的人手来填补。

  新鲜血液的加入,也让官场的风气变得更加积极向上。

  最尴尬的其实还是理学,这次洛下学宫盛会,必然会在华夏文明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是作为目前最大的学派,理学缺缺席了。

  关键是,缺席这次盛会,就意味着理学思想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打辅助的资格都没有。

  于是理学的许多学者,开始通过各种关系递话,希望能够参与进来。

  曹端更是数次找到陈景恪,希望能够获得准许。

  朱雄英和陈景恪也不想就这么放弃理学,原因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在稍微为难了一下他们后,就准许理学派遣十名学者参与盛会。

  理学内部经过一番激烈‘讨论’之后,最终选出了十个人,其中就有曹端的老师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