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4 / 7)
官员在京都,有长公主在,军心民心暂时不会乱,但长公主毕竟不是储君,时间一久还是得乱,所以臣请陛下立下储君,留在京都。”
圣元帝眯起眼睛,他面上不悦,却明显把她的话听进去了。
这是最好的办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京都依然是圣京,依然是中枢所在,那大周就不会太乱,因为大周未来的皇帝在这。
只是因为现任皇帝身体不好,所以他去到了南边,并非放弃了燕北,京都,甚至是整个北方。
找一个借口,面子上好看一点儿,也好对百姓将士交代。
将士在外面打仗,总不能是皇帝先背刺了他们。
圣元帝只是被燕北的战况迷了眼,听说事关自己的名声,便清醒了过来。
他的清醒不是因为百姓跟将士,而是因为自己的名声。
“此言有理,朕兢兢业业一辈子,绝不能在此时坏了名声。”
他还想做名垂千古的明君呢,绝不能就此翻车。
得亏了还有一个名声困着他,还不算那么不管不顾。
迟晚微怔,这才反应过来,圣元帝改变主意的原因是为了名。
她心里升起一团怒火,为了大局还是压下去了,“陛下,你可以去江宁,但不能迁都,为了大周基业,为了陛下之圣明,所以臣请陛下早立储君,留在圣京。”
圣元帝看着她问,“你觉得立谁好?宝安王?顺承郡王?还是皇太孙。”
他每说出一个名字,就仔细看着迟晚的表情变化,想要从她的表情里面看出来什么。
迟晚垂眸,看不太到她的表情,圣元帝失望地挑眉,便等着她给自己一个答案。
她想了想道:“主少国疑,宝安王即将三十而立,顺承郡王即将加冠,而皇太孙太小了。”
宝安王年纪大,做了皇帝能马上投入帝王的工作,但对圣元帝可不好。
圣元帝不太相信,宝安王能认他为父,一旦掌握了帝王权力,说不好他会怎么做。
历史上继承了皇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为自己的父亲正名,追封自己的父亲为皇帝的可不少。
最重要的一点,宝安王给他的感觉不太好,很奇怪的一种感觉。
刚开始不争不抢,结果突然就剩下了他自己,竞争者都死了。
几乎成为了储君的单项选择,又做了信国公的女婿,一下变成了储君有力的竞争者。
中山王,颖王之死,宝安王在里面出了不少力,他可不是表现出来的那样与世无争。
从此以后,圣元帝对他就保持着怀疑,用更大的恶意想他。
上辈子这些事情都是虞九舟做的,宝安王保住了自己的人设,这辈子他所谓的与世无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