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4 / 7)
圣元帝上了一道折子,论八要素,句句不提变法,句句都在变法。
圣元帝很抵触变法,哪里会同什么八要素,就让她离开京都,去地方上任职,先是知府,后来回到京都任少詹事,品级没升,总归是回到京都了。
没两年就升任从三品光禄寺卿,可惜张维斯被贬后,窦徽音就被政敌给弄出去了,本来只要张维斯一退下,她就能入阁,现在却到地方上任职通政使,虽也是正三品的高官,比起内阁可差远了。
虞九舟登基后,窦徽音递上来一道奏折,上面写的是新的八要素。
比起之前地改善了许多,明显是经过地方历练,写出了新的东西,当时变法还没有稳定,对窦徽音的八要素,迟晚跟虞九舟都看过,可惜没办法马上进行,只能等变法稳定后,再商议修改制定。
要说起来,朝堂上分成了三波势力,一波是一开始跟随虞九舟的人,这些人有从龙之功劳,这三个人,董书翰资格老,在一开始支持虞九舟这边的人里有权威,所以她的呼声不低。
再就是王珅,很明显,世家想捧他出来。
最后是窦徽音,此人是寒门代表,也有部分不是出身寒门,毫无背景的人跟随他。
一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以张维斯为代表的寒门农家子联合起来,对抗世家。
现下出现了一个新势力,可以算是新党。
迟晚跟虞九舟是不支持结党的,但这些人自然而然地聚集在了一起,当然也有不结党,各自为政的,毕竟是少数。
看着这三个人,以迟晚对虞九舟的了解,她大概知道虞九舟心中属意谁,“王珅肯定是不可能了,你在董书翰跟窦徽音中间纠结?”
虞九舟点头,“董书翰为人处世都好,能让新法继续稳定发展下去,窦徽音是改革派,她肯定会用自己的八要素,我担心她在进行八要素的时候,会阻碍新法。”
说起来,这两个人确实不好选。
“董书翰为首辅,窦徽音入阁,两人相辅相成,等新法实行个两三年,深入人心后,老董刚好可以退下来,任少师或是少傅,给孩子们当老师,到了年纪就能回乡荣养了。”
她们想的是让八要素在新法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取代新法,或者是打乱新法的进展。
新法跟八要素并不冲突,但必须以新法为主,八要素为辅。
八要素确实不错,但只能锦上添花,并不能彻底改变大周情况,这是时代的局限,不能否认窦徽音的能力。
反正内阁可以是三五个人,也可以是七八个人,全看皇帝。
细分权力,不能让首辅拥有真正的相权,有了相权的首辅,就要触碰皇权了。
本来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