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衣冠不南渡 > 第35章 这叫二十岁?

第35章 这叫二十岁?(2 / 4)

 光是王经的司隶校尉部,就有三十个从事史和五十八个假佐被处置了。

  这可是堂堂司隶校尉部啊!!

  监察司隶地区,就这么监察??

  那个小从事史,是被送来提前镀金的,而另外一个,就是装都不装了,无论有没有人,先占着一个名额再说。

  陈骞人都麻了。

  过去东汉的司隶校尉部有从事史十二、假佐二十五,属官三十七。

  如今的司隶校尉部是从事史四十,假佐六十,属官一百!

  属官一百啊,这些人放在司隶校尉部都挤不下去!

  这些人里,大概只有二十多个人是真正办事的,其余不是来混资历的,就是来混俸禄的。

  在文帝之后,整个庙堂的官员体系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出现了很多莫名其妙的官职。

  实际上,文帝最初的想法大概还是为了分大臣的权,他大概已经发现了世家大族的威胁,因此设立了很多的官位,属官,想要分割群臣的大权,来镇压这些人。

  而群臣有了更多的位置,自然是不会去反对的。

  但是,当这情况发展到曹髦时期的时候,那问题可就大了。

  就以司隶校尉部来举例,一百个人的名额,二十个人做事,八十个人坐享其成,那八十个人每日的工作就是服散饮酒,吟诗作对,点评天下名士,自以为雅事。

  然后呢,有功劳了就是大家平分,最先爬上去的是那些不干事,一年都不来司隶校尉部一天的人。

  庙堂的情况都已经如此了,地方上的情况会有多可怕,陈骞都不敢去想。

  难怪当初大将军热衷于诛三族,就是没有勾结的罪行,也要找个由头强行诛,大魏到底有多少蛀虫在不断的吸血啊?

  当陈骞板着脸来到了太极殿的时候,曹髦依旧是在忙碌着。

  曹髦的面前坐着两个人,分别是大司农卢钦,以及度支尚书崔赞。

  尚书台分工明确,被称为八座尚书,其中有一令,二仆射,六尚书。

  这六位尚书,各自负责的东西不同,吏部尚书已经出现,度支尚书也就是后来的户部尚书的前身,是负责粮食的。

  这就是后来的三省六部制的半成品了。

  三公九卿的权力正在向尚书台过渡,甚至已经过渡了大半,但是也没有完全被废除,很多大臣都是将三公九卿当作荣誉官爵来对待。

  曹髦此刻就是在跟这两位商谈接下来的军饷待遇的问题。

  崔赞当然是很反对曹髦的想法,但是,他也担心曹髦会直接跳过自己,用卢钦这家伙来完成这件事。

  虽说自己这个尚书分走了大司农的职权,但是大司农依旧有着自己的属官,不能说是一点用没有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