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金殿鸣冤(6 / 8)
然存疑,此其一,”
“其二,至于状告萧镇瞒下情报一事,只有口头猜测,并无实证,贸然因此重审肃州案,臣觉得过于草率了。”
不仅是这些武将,恒王一派的官员也跳出来极力反对。
眼下恒王偷盗银环一事不清不楚,若再牵扯入肃州军一案,届时真真脱不了身。
这三年李襄案起,七皇子被圈禁,以至已无多少官员站在巢正群这边说话。
是以多少显得有些孤立无援。
但明怡选择这个节骨眼伸冤,也有缘故。
三法司已然将萧镇和恒王拉下水,这个时候旁人不帮她,三法司会帮。
他们俨然已得罪萧镇和恒王,若不把案子办成铁案,等着萧镇和恒王出来清算他们?
铺了这么久的路,为的便是今日。
果然,三法司几位官员很快站出来对峙。
佥都御史巢遇道,“陛下,臣以为,先将少将军遗书与过往之文书笔迹相比对,手印相比对,确认乃真迹,那么此书便可称之为证物,首告之人携此证物,满足立案之条款,可予立案。”
大理寺少卿柳如明立即附和,“巢御史说得对,臣也以为如今满城议论纷纭,又牵扯章明太子显灵一事,若不给个交待,恐伤及太子殿下清誉。”
章明太子一个从未露过面的死人能有什么清誉,损伤的是皇帝清誉。
皇帝听了这些话,心情难辨地吐出一口戾气。
明知有人拿章明太子做文章,皇帝却不得不吃下这个哑巴亏,这是无解的阳谋。说白了,过去百官均把太子当守护神,如今守护神动了怒,你们坐视不管?往深里想,万一往后大晋出乱子,会不会是今日未能伸冤之故?
当年是他亲自将章明架上守护神之高阁,过去受益于此,如今受制于此。
但此案一旦开个口子,恐一发不可收拾,甚至引起军方震动,于朝堂稳固不利,皇帝心里多少有些踟蹰不定,默了片刻,视线突然落在内阁首辅王显身上,见他始终一言未发,好奇道,
“王阁老,你怎么不说话?”
王显因恒王一事整整半月没好好阖过眼,宫里的贤贵妃频频遣人送出消息,叫他为恒王声张,可王显三朝元老,琅琊王氏之后,岂能与一叛国之徒同流合污,是以断然拒绝,
“陛下,”已六十五高龄的老首辅,抱着笏板颤颤巍巍长揖,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连说话中气都不怎么足了,
“老臣以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若恒王殿下真与北燕勾结,当处置,若萧镇真致数万将士惨死,越加要处置。”
皇帝心情复杂看着他,“老首辅,你可知这么审下去,会是什么后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