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今天我仍不知道亲爹是朱元璋 > 第246章

第246章(4 / 8)

来洪武皇帝所受的委屈,才让朱标开始真切的心疼。

  和后世想象中的不同,元末明初的时候,已经不流行“华夷之辩”。特别是南宋大本营的南方士林,对元朝可能比北方士林还要忠心一些。

  这很反直觉。因为元朝严格控制南人进入朝廷中枢,按理说,南方士林应该被歧视,对元朝不满才是。

  问题就出在元朝行政不下地方,执行包税制上。

  元朝一边警惕南人进入朝廷中枢,一边又对南方士林实行了极为宽和的安抚政策,让南方豪强自己治理家乡。在南方百姓遭受苦难的时候,南方士林豪强则过得如土皇帝一样的日子。

  就算是刘基等人,他们也曾感激元朝对南方政策的“宽和”,组织起义军自发剿灭红巾军等起义军。

  区别是,刘基等人眼中还是看着百姓,最终愿意投奔明军。而南方士林大部分人都仍旧怀念元朝。

  相比南方,北方因离大都太近,被元朝廷剥削得很厉害。再加上蒙古贵族的暴行和自然灾害的蹂躏,北方士林中一些人反而对元朝廷怨气更深。

  写遍元朝底层困难和元朝暴行的“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皆是北方士人。

  因对元朝的怀念,再加上朱元璋出身卑微,崛起后多次与程朱理学作对,还搞什么井田制,南方士林多都憎恶和轻视朱元璋,认为明朝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会失败。之后无论是元朝回来,还是某个举兵的豪强谋夺了灭元的胜利果实,这天下朱元璋肯定坐不长久。

  在这样思想下,朱元璋在建国后连续三年科举,每次录取人数都不到满额。

  赶考文人太少,基本没有淘汰,全部授官。基层良莠不齐,这也是空印案发生的原因之一。

  为了弥补人才的巨大缺口,朱元璋征召和科举并重。结果这征召,几乎成了“强拉壮丁”。

  被征召的士人,有的以赡养父母的借口推辞,更有甚者蓬头垢面装疯装病,甚至以死为要挟拒绝出仕。

  朱元璋哪怕下了诏令,不准士人拒绝征召,也只能作罢。

  还好,朱标在军中推广教育,季仁寿、朱升、宋濂三位大先生在军中兢兢业业干了许多年,培养出一批文吏,才补足了大明官吏的空缺。

  军中教育、基层公学、勋贵官学三者的人才储备,也在朱元璋屡次清空官场的时候,没让大明的官府变成了一个空架子。

  这些人在大明官场动荡的时候,从青涩的“纸上谈兵”者,逐渐成长为干练的能吏。

  虽然也有人中途倒下,或与其他人同流合污,但大明朝堂的屡次动荡,终归没有影响到百姓的休养生息。

  洪武四年停试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