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今天我仍不知道亲爹是朱元璋 > 第247章

第247章(3 / 9)

婶卖包子”的故事。

  不只是周骥,这不到四十个应天小学第一批小学生,也是应天小学第一批主动接触平民百姓,为平民百姓干活的小学生,对南京城的百姓而言,对他们的印象自然最为深刻。

  比起官学现在定期的校外实习,这些在当时战乱中的南京城的活跃,对南京城的百姓而言,是一种心灵寄托。

  他们看着这些很多时候没有爹娘陪伴的小学生们长大,听过这群身穿火焰袍的青年们小时候干活累了突然想爹娘的哭诉。然后,他们将那群孤零零的孩子们揽入怀中,轻声安慰。

  那时候泥腿子勋贵和百姓之间还没有多少隔阂,他们视这群孩子为自家子侄。

  孩子们长大了,衣锦还乡了啊!

  不少百姓忍不住抹起了眼泪,喊出了他们看着长大的孩子们的名字。

  那群孩子即便长大,仍旧和小时候一样,会立刻转头看向他们,然后对着他们微笑,甚至还会喊出他们的名字。

  跟随在火焰袍青年身后的赴考学子见到这一幕,皆若有所思。

  留在原地的练子宁好奇地问孔佑:“官学的学子这么受百姓爱戴?”

  孔佑道:“不是爱戴,是亲切。有火焰袍的人是官学的前身应天小学第一批毕业生,或者是老师因特殊原因收入门中,单独教导的学生。老师说,那时到处都在打仗,同窗的父母皆在军中忙碌,所以同窗大部分是吃南京百姓的百家饭长大,所以与南京百姓更亲切。”

  练子宁惊讶:“那时候皇上的将军们家中不会请不起仆人照顾孩子吧?”

  朱樉走过来,道:“仆人照顾和邻里乡亲照顾不一样。孩童是一张白纸,如果生活在仆人的照顾下,他们就学不会尊重别人,会潜意识把所有人都当仆人。何况关上门,谁知道仆人对孩童们好不好?不过我们也只是偶尔约着一起去可靠的百姓家串门,大部分时候吃住其实都在学校。好了,我们也出发。”

  孔佑叹息:“真想早一点拜入老师门下。”

  应天小学读书的同窗和他这种后来拜入老师门下的人不一样,看似他们没有比住在老师家的自己与老师更亲近,但他们与老师在灵魂上的距离,肯定更接近。

  “将来能领到火焰袍,你已经快被官学其他学子羡慕得想揍你了。”朱樉没好气道,“你知道那些因为年龄不够入学或者因为当时不在南京,而没有成为第一届学生的人心里有多难过吗?”

  孔佑干咳一声,道:“我肯定不会在外面抱怨。”

  练子宁表情酸极了:“佑之兄,不说别人,我现在都有点手痒。”

  刚走过来的张琳只听到练子宁这句话,从袖子里摸出一个小瓷瓶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