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5 / 9)
聒噪,确实是朱标对朝议唯一的感觉。
他设想过自己站在朝堂上听文武官员辩论时的情形。在他的想象中,这应该是紧张的、认真的、充满着不见血唇枪舌剑的激烈战场。
当他坐在了这里,他才发现,底下人的声音就像是苍蝇和蚊子一样嗡嗡嗡,非常难入耳。他听不进去底下人在说什么,只看到他们各种夸张的表情。
朱标思考,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觉。
他得出结论,大概是底下这群人的话完全没有内容,全部都是“感情”。各种没有证据的戴帽子甩黑锅拉人下水,不像是朝中栋梁为了解决国家大事而激烈争论,倒像是一群市井无赖在胡搅蛮缠。
听听。他们的话题已经不在了南北榜案上,开始攻击对方的私生活了。
这个人说,你取了多少房小妾;那个人说,你热爱华服骏马肯定收受了不少贿赂……说着说着,连对方父母甚至祖宗十八代都挂在了嘴边,不少人已经撸起了袖子,仿佛言语争锋已经不能表现出他们心中的激烈感情了。
乱糟糟一片。
朱标道:“爹,我想起一首诗。”
朱元璋道:“说。”
朱标慢条斯理地低声吟诵道:“一窝两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
朱元璋露出嫌弃的眼神:“你这诗怎么比你爹我的水平还次?”
朱标看向闹哄哄的朝堂,声音逐渐加大:“食尽百姓千钟粟,凤凰何少雀何多?”
朝堂顿时鸦雀无声。
朱元璋朗声讥笑道:“好,好,好一个‘食尽百姓千钟粟,凤凰何少雀何多’!这首诗的题目肯定是《咏麻雀》!”
朱标深呼吸了一下,道:“是《咏麻雀》。”
他站了起来,走下了高台,走到了台阶正中央,垂首看着跪在地上,一身凌然正气的刘三吾。
他又移动视线,看着一个个自述自己道德有多高,绝对无愧于心的其他考官。
这么多考官,南北都有,只有王亮一人坚持状告科举舞弊。
为何?
因为如果定下科举舞弊,这群人统统逃不开责罚。
可这些人怎么会全部支持刘三吾呢?刘三吾哪来那么大本事?
朱标又想了想,明白了原因。
虽然考官中有北人,但各自职位是由学识和声望来定。北方考官如王亮一样,都只能成为某一房的阅卷官。
而主考官的权力极大,不仅最后位次由他们定,他们还能去各处搜卷。
虽然试卷糊名,但这只能防君子防不到小人。不少朝代都有主考官偏袒家乡,取士大半是家乡人,名次前列更是完全被同乡霸占的事。
这是潜规则,甚至都不算科考舞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