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重生之歌神 > 第326章 《在路上》

第326章 《在路上》(4 / 5)

就是一个历史事件。

《在路上》是以凯鲁亚克本人为主要代表的垮掉的那一代最清晰、最重要的表述。他和他的朋友们是“叛逆的一伙”,他们“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他们认为这一切通过文学都可以实现,产生了要创造一种批判现有一切社会习俗的“新幻象”的念头。

《在路上》里的人物实际上是在“寻求,他们寻求的特定目标是精神领域的,虽然他们一有借口就横越全国来回奔波,沿途寻找刺激,他们真正的旅途却在精神层面;如果说他们似乎逾越了大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他们的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

这本小说的核心人物是迪安,在他的带动下,萨尔等人找个借口就上路了,他们搭车赶路,结识陌生人,放纵性情,随心所欲,在聚众旅行的狂欢中,几乎没有道德底限,即使落魄如乞丐,但只要“在路上”,他们就是惬意的。萨尔曾经由衷地感叹:“啊,美好、温暖的夜晚,月光如水,搂着你的姑娘,喝喝酒,说说话,啐啐唾沫,简直是天上人间!”

在这种混乱、亢奋而筋疲力尽的得过且过的状态背后,《在路上》的主题远没有它的语言那样轻快。书中的人物不停地穿梭于公路与城市之间,每一段行程都有那么多人在路上,孤独的、忧郁的、快乐的、麻木的……纽约、丹佛、旧金山……城市只是符号,是路上歇息片刻的驿站,每当他们抵达一个地点,却发现梦想仍然在远方,于是只有继续前进……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在这本小说中,凯鲁亚克表达出了大多数年轻人心中的异化、不安和不满,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本书已经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种人生“想象的理想状态和醒悟的自由感觉”。

这部作品对美国文学影响巨大,作为突破美国战后保守文化、追求个性解放的破冰之作,《在路上》从各个方面影响了美国的文化艺术与价值观念。

也不知道在这个位面的中国,有没有类似于上个位面二战结束后,美国那些反对社会公认的一切准则,追求个体解放和自由的“垮掉的一代”。

就杜星河目前所了解的,在张氏皇族庞大的不可一世的掌控之下,建国后的中国一直是高度集权化的社会制度,国家机器异常强大,在这种制度下,应该没什么个体自由可言。

不过,张氏皇族走下历史舞台后的中国,这二三十年来一直是解放思想、百花齐放的社会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每个年轻人都应该有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