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县试(三)(2 / 4)
于第一次下场的赵秉安其实是个不小的挑战,不是他水平不够,只是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发挥出最佳水平本来就不是一件易事。
待到他理清了思绪,时间已经过去两刻钟多了。赵秉安心里有了章程,手上行事就不慌张了,他先铺开宣纸,用镇纸压平,随后磨满了一池松烟墨水,右手提起毛笔,深呼吸一口气,开始落笔“夫学昔年浮沉,往目渺渺,除绝山河动荡之故,盖因吾辈溺于浮荣,求学之心不坚不诚……”
洋洋洒洒写下去,等到赵秉安意识回笼的时候,一篇文章已经到头了,从头检查一遍,确定没什么问题后,赵秉安就起身交卷了。此时离科场收卷的时间还有好一段距离。
王开远也颇为讶异,这位世侄前两天表现的都很稳妥啊,今儿这是怎么了,难道是被昨日的考试冲昏了头脑,要是那样就太可惜了。
众目睽睽之下,他又不好示意他拿回去再润色润色,再说虽然自己是主考官可这也不是由着自己一人做主的昌平县衙啊。唉,可惜了,到底是年轻啊!
王开远暗地里叹了口气,什么也没说就接过了卷子。余光随意一扫,霍,这开篇不错啊,言简意赅,抬头觑了刚离开的赵秉安一眼,步伐稳健,仪态翩翩,怎么也不像是被冲昏了头脑的样子。干脆,这时候也没人交卷,王开远就坐在太师椅上看起了这篇文章。
一盏茶后,王开远放下手里的宣纸,整个人倚在椅背上,长出一口气。
恨不为吾家麒麟儿啊!
赵秉安真的是被冲昏头脑了吗,当然不是,他走的每一步都是精心设计好的。这次的科场应考虽然明显的偏向他们这群高门子弟,以他的水平拿下童生应该没什么问题。可这就能让赵秉安满足了吗,当然不,他努力了那么些年,可不只是为了简简单单的通过这场童生试。
既然他来考了,那他就不仅要过,还要名列前茅。
可是在应考的人群里才华横溢饱读诗书之人不在少数,要想脱颖而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昨天赵秉安思忖了一个晚上,就想出了今天这个主意。先发制人,只要自己给主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加上自己的实力和背后的人脉,那前三之名也不是不可以想。
事实上,事情的发展也正如他所想。有了赵秉安这篇文章珠玉在前,后面基本上就没有什么能让王开远眼前一亮的文章出现了,想也知道,这个命题限定的范围就这么窄,考生们来来回回,换汤不换药,王开远一开始还有点兴趣,后来除了扫扫开篇都懒得看下去了。而且这些人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