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4 / 7)
是借高利贷——只要你敢借,他们就敢放钱出来。同时利滚利产生的利息也足够让每一个借过高利贷而无力偿还者绝望。
第一种借债和普通人没有关系,第三种借贷也是升斗小民心中有数,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尝试的。这样来说,借钱这种事,类似于赵家所处的环境,大家也只是往第二种上面想办法。
“到底是什么缘故?”大家一般是找亲戚朋友借钱,赵福和孙氏这回却找高利贷,这足够让王氏惊奇的了。这样急忙地发问,也不是单单为了好奇心,更重要的是怕波及到自身。
王氏这样惊奇倒是让王婆子十分不解了,反问道:“你不知道?”
王氏确实不知道。关于赵福和孙氏的事情,她都下意识地回避,只有没办法的时候她才会听一耳朵。如今关于赵家二房的消息,她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听说过了。
王婆子面色古怪,只得从头为王氏解释:“这个事情还得从你侄儿蕴哥儿说起。”
话说赵福和孙氏连生了五朵金花才得蕴哥儿一个男丁,那自然是当作宝贝疙瘩一样疼爱。关于这个儿子的未来,赵福和孙氏夫妻两个也计划地极好。首先他们想到的就是读书,读书就意味着不用操持贱业,得到所有人的尊重。
而一旦考上任何功名,那更是光宗耀祖的大事!
有这样的美好前景在,赵福和孙氏早就下定了决心,要供赵蕴读书。为什么他们那样不管不顾地卖女儿?真的只是为了给赵蕴凑老婆本、安家费之类?并不是那样的。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读书是一件多么花钱的事情,所以要提前准备。
都说‘地贫植松柏,家贫读书子’,实际上真正的穷人是没办法读书的!
以一个孩子为例,若是打定主意走读书的路子,那么从蒙学上下来,就算是每年的束俢,那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了。真的穷的一无所有的人家如何能承担?更何况束俢只是众多开销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笔。
大到赶考的盘缠,小到笔墨纸砚等,这些都是要花钱的!而且并不是什么小数目。
直观一些说吧,在江南这种农民生活轻松一些的地方,一个自耕农家庭也要累计三代才能供一个子弟读书。三代的财富,以及三代人继续共同劳作,供养一个脱产子弟读书,由此就可以看出读书到底有多花钱了。
以赵家二房的境况,想要供一个读书人是有些难的,所以赵福和孙氏才会用尽各种方法敛财,就为了给赵蕴多积累一些本钱!
听了王婆子的解释,王氏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