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7 章(3 / 6)
要知道,这些书院里的先生,若是放在寻常,是给多少束都难以让其收徒教学的,毕竟俗话说‘穷秀才、富举人’,到了举人这个层面,立马身价上涨,与平民划开界限,举人不仅免税多,而且随之而来的就是商户地主的依附和乡绅的巴结。因而,到了举人这个层面,便不会开办学堂,赚取学生束。
陵江书院为百年书院,自然更是不会如此。
顾云浩他们这些学生进学之后,竟然是除了自己的书纸文房的开销之外,也不必再给书院束银。
一般而言,学堂到了陵江书院这个层面,堪为一省之最,不论是巡抚衙门,亦或是淮安府,都会给予一定的治学经费。
再则来说,陵江书院历经三百余年,高中入仕之人不少,学子为官之后,多会在有余力之时,为书院添砖加瓦,置办学田,以资办学之用。
可以说陵江书院能有今天的名望,甚至经历朝代更迭,仍传承至今,靠得就是书院里一代又一代的先生和学子聚力而为。
今日一大早,顾云浩便收拾了书本纸页,拿上文房匣子,准备前往讲堂。
“云浩,我先前跟你说的可有兴趣?”
季航笑着问道:“我们学社而今并非只谈五经,也开始兼作四书时文跟诗赋了。”
略微想了想,顾云浩还是面带歉意地道:“还是算了吧,我这本经都尚未学透,实在也是无暇其他。”
季航说的是学社之事。
学里的学子们为了交流所学,多会起建学社,在讲郎们讲学之余,同一学社的学生们便会聚集起来,开社辩学或互相解惑。
这也算是学生中的一个小团体,不仅可以拉近同窗之谊,更有助于学子们互相督促进学。
因而书院对此也并不干涉,甚至颇为支持。
一般而言,学社也并非是随便乱起的,陵江书院的学社,大多都是以五经而分,多是主治同一本经的学子们共起一社。
季航主治《礼记》,他们的学社里也都是以此为本经的学子,平时也多是聚在一起研习《礼记》。
因着顾云浩兼治两经,季航便几次邀他入社。
若说对于学社没有动心,顾云浩心知那是假的,毕竟一个人读书,跟一群人读书是有不同,而且他也并不是那种不愿与人交流互助之人,但实在是觉得没有时间。
毕竟虽然是准备兼治两经,但科考应试之时,仍是需要五经仅选一题作答,意思就是科考的时候,不论士子能通几经,只需做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