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2 / 5)
七月中旬,都已经入秋了。虽这些天还是秋日和暖的天气,可再过两三个月,也就入冬了,天冷的日子就要来了。”
王元桢似是寒暄般地谈论着天气,话到后半才显出一两分真实意图来。
“尤其是我们北方,冷起来那是真滴水成冰!烧木炭和柴禾取暖,火小了都不顶事!也不知何时,才能有更得力的炭火用来取暖……”王元桢说完,还长叹一口气,真是好一副忧民的模样。
黎池是深谙‘说话藏半截’说话艺术的人,如何听不懂王元桢的话中深意?王元桢这是在不算太隐晦地试探:煤炭何时能售卖到民间。
不过,对富可抵万家的晋商王家来说,自然不会是等着煤炭来取暖烤火,他们的意图在于‘煤引‘。
自从那次在赵俭的书房,黎池为他出过主意之后,两人之间就已经达成默契:在年少挚友之外,两人还是主公与谋士的关系。
有了这样的共识之后,借着两人商定地方水泥局选址的由头,赵俭也会给黎池说一些朝堂上的事情。不过因为王府已经有幕僚谌青在,黎池他不想过多参与到出谋算计之中去,更愿意将精力用在做实事上面,这也正好合了赵俭对他的希望。
所以,虽然黎池只是一个清贵的翰林小官,可朝堂上的事情他也是知道一些的。比如,最近围绕着水泥局和煤炭局的利益分割。表面上看似只是在工部下面,增加了两个衙门而已,可自古官商‘勾结‘,稍微有些体面的官员,都要为他们自己、也为利益相关的商家争取利益。
这不,王家就找到他这来了?
因为赵俭名下‘四宝书店‘遍布大燕,又有以鸭绒为主打的成衣、被褥、垫子等店铺,并不如何依赖商家(的银子)。不过赵俭虽不太需要,若是黎池他自己有交好的商家,也是他的资本。
对于王元桢的试探,黎池给出了答案:“快了,熬过今年冬天,或许明年到冬天,百姓们就能暖起来了。”
王元桢从黎池这里,成功得到了有关煤引的消息:明年冬天百姓们能用上煤炭,恐怕只在明年开年,售卖‘煤引’的事就要有结果了。
“那样就太好了!如此百姓们的日子也能好过一些。”
两人打着哑谜,看似随意的聊天,却已经交换过了几轮信息。黎池拣那些能透露的信息,透露给了王元桢,比如:晋商中的某家与朝中某官员家的小妾有些联系,徽商中的某家进京来做生意了……
深谙说话猜谜之道的两人,看似闲聊的言语间,几番来回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