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26岁的朝鲜太上皇 (1)(4 / 24)
死于非命。闵妃要不是跑得快,假扮宫女逃出王宫,早就被剁成了肉泥。
汉城大乱,政局瘫痪。
好孩子李熙又六神无主了,赶紧叫老爸出面维持大局。
大院君重新主政,恢复军制,补发欠饷,一场兵变方告平息。
然而,日本驻朝公使仓皇逃跑的背影告诉观众:还没完,完不了。
明治政府得悉事变经过后,当即决定举兵入朝,胁迫朝鲜谢罪赔款、割地签约。
清廷驻日公使黎庶昌侦知后,两次急电署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张树声(李鸿章因母亲去世,丁忧在家)。一口气跑到忠清道(朝鲜全境分为八道,相当于八省。称“道”是因为藩属国的行政区划要降一级。忠清位于半岛西南部)的闵妃也派人赶往天津,通知正在出使中国的金允植向清廷求救。
于是,几个常年在某时报上写专栏的又兴奋了。
都察院左副都御使张佩纶压根没出过国,分析起日本来居然跟日本人似的如数家珍,最后得出一个日本军队“去中国湘、淮各军远甚”的结论。
云南道监察御史邓承修上来就是一句“扶桑片土,不过内地两行省耳”。
对日本的国力和野心有着清醒认识的,还是李鸿章。只有他清楚,日本早已不是明治维新前的日本了。
而在庆军营中,针对朝鲜,一直流传着一个激进的解决方案:废藩置县,划入版图。
据说是张謇提出的,得到了吴长庆的认可。
对这样一个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可笑方案,李鸿章嗤之以鼻。
霸占朝鲜?即使西洋各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日俄也会拼死力争,到时不仅朝鲜保不住,新疆收不回,本土还有失地之虞。
当然,眼下最紧要的是抢滩登陆,保卫朝鲜,让日军知难而退。
为此,张树声三次致函总理衙门,要求派兵朝鲜,终获批准。
于是,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1836—1895)和庆军两路人马正式开拔。
出发前,袁世凯果然没有食言,派人去上海将沈玉英接到了自己身边。然而,玉英发现,一年不见,袁世凯眼中开始闪现令她不安的杀气。她不敢直视也不想直视,而是宁可将那个目转秋波的多情少年的形象牢牢地印在自己脑中。
威远舰载着庆军先锋,向东驶去。新任的“前敌营务处”(营务处负责侦察路线的属官)袁世凯和金允植(1835—1922)在船上相识。
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