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中国误会了袁世凯 > 第三章 26岁的朝鲜太上皇 (2)

第三章 26岁的朝鲜太上皇 (2)(11 / 21)

了。

当官是门技术活儿

日本埋头发展了十年,又开始自我感觉良好,觉得俄国不足虑,中国却死死地控制着朝鲜,越看心态越失衡:怎么我的地盘你在做主?

几年前的“长崎互殴案”充分体现了日本政府长期对国民妖魔化中国的成果。

当时,针对俄国觊觎朝鲜,北洋水师的四艘军舰远赴海参崴进行了一次示威巡操。回程时因需要入坞加煤,便在征得日本同意后,停泊长崎港。

结果,敏感的日本人觉得受到了羞辱。

众所周知,北洋水师在当时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八——出自权威的世界军事年鉴。

定远(旗舰)、镇远两艘主力舰耗资均在百万两白银以上,吨位七千五,代表着当时德国造船业最先进的技术水平。

另有济远、经远、来远、致远和靖远五艘两三千吨位的巡洋舰。

再加上福州造船厂自制的军舰和鱼雷快艇,总计二十五艘战船,可谓举全国之力打造,跻身世界一流不在话下。

对从无海防观念的农耕文明来说,北洋水师的出现就是一个奇迹。

最早买船的是林则徐。鸦片战争中,他向美国商人买了艘一千吨的“剑桥号”,装配三十四门大炮,把船停在珠江口当水上炮台使。估计连煤都省了,反正也不出海。

长毛闹事时,广西提督向荣收到上海道台吴健彰送来的一艘“孔子号”——四百吨的小洋轮。结果向荣觉得“孔子”太胖了,目标大,又娇气,在长江里动不动就搁浅,整个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直接给扔了。

由此观之,这帮清军将领压根儿就不懂海战。而日本的跳梁让李鸿章意识到清日迟早必有一战。在其力争下,总理衙门策动廷议,以海关年入的百分之四十,约四百万两白银(赫德之功)作为建设新式海军之用。

筹建之初,议者纷纭,以薛福成所论最为中肯:中国海军应分为北洋、南洋和闽粤三大舰队,分建合操。北洋由直隶总督监管,拱卫京师门户;南洋由两江总督率领,防卫长江内外;闽粤由两广总督负责,保卫东南沿海。

同时,北洋水师的老大为提督衔,从一品;南洋和闽粤只为总兵衔,正二品。

一开始的规划是,四百万预算,南北各分其半,双线发展。而时任两江总督的沈葆桢,继承了他岳父林则徐的光风霁月,说新式战舰所费不赀(计算),愿将预算全部划给北洋,待彼速建成军后,再建南洋。

李鸿章自然求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