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借势党争,建成北洋班底 (1)(4 / 24)
,发疯去找上帝寻求安慰。
由此可见,康有为的心理素质还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这也难怪。据他回忆,自己出生时有异兆(大火赤流星,子夜吾始生);年轻静坐时有幻象(忽见天地万物皆我一体,大放光明,自以为圣人)。
而这类始终坚信天将降大任于己的人,一般不是待在疯人院便是颠倒众生折腾天下。
上天似乎在考验康有为的耐心,以确定他就是那个“Chosen One”。于是,接下来十三年里,康同学的身影辗转出现在广州和北京的考场,其结果却是六考六败。
1893年,毛泽东都出世了,康有为已经三十六岁。搁现在,这把年纪考公务员都不让报名了。
所幸心力强大,硬是拼了老命再进考棚。
居然,就中了。
此后一帆风顺,时隔两年竟高中进士。
真可谓旦夕祸福转念间。
其实也不奇怪,县试(考秀才)和乡试(考举人)注重文采,文学天才加点八股训练便可应付,像梁启超这种“笔端常带感情”的一考一个准。
至于中进士、点翰林,则必须学富五车真知灼见,光靠耍笔杆子是糊弄不过去的。因此,不通的举人随处皆有,狗屁的进士则不多见。
而康有为的问题在于,积累甚广,想法很多,文字功底却并不出众,故常年困厄于地方。
十年寒窗,康秀才追随理学大师朱次琦精研宋明理学,进而由儒入佛,旁及西学。在朱老师病死后又四处游历,访名山大川,交鸿儒达官,足迹远至香港。
英国治下的香港吏治清廉、街道整洁,康有为深受刺激,转而攻读为数不多的翻译过来的西方书籍,生生把自己逼成了一块吸取知识的海绵。
这些书大多出自上海的广学会。
由赫德任董事长、李提摩太任总干事的广学会在推广基督教的同时,编译出版了大量政治、科学类书籍,并发行《万国公报》,传播西方自由民主之观念,呼吁清廷实施政治体制改革。
通过在科场外免费发放和对官员赠书,广学会影响了一大批社会精英。1894年,李鸿章作序、李提摩太所著的《泰西新史揽要》风行全国,仅四川一省就有十九种盗版。
同时,广学会经常举办有奖征文,命题广泛,无所不包。康有为参加过一次,得了个末等奖。
但很明显他的志向不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上。1888年,康有为再次上京,参加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