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中国误会了袁世凯 > 第五章 借势党争,建成北洋班底 (1)

第五章 借势党争,建成北洋班底 (1)(5 / 24)

府乡试。

开考前,三次登门求见内阁大学士徐桐(1819—1900)。

徐桐家住东交民巷,离各国使馆很近。康有为但凡脑子正常点,看见他家门口贴着的一副对联“望洋兴叹,与鬼为邻”,也该知道和自己不是一路人。

曾任同治帝师的徐桐极端守旧,《清史稿》说他“恶西学如仇”。并且极端昏聩,曾言“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闻,籍所未载,荒诞不经,无过于此”。

听说有个国家叫美利坚后又不高兴了:“我大清什么都美,美国有什么可美的?我大清什么事都顺利,美国有什么可利的?我大清军队无坚不摧,美国有什么可坚的?”

作为道光年间的进士、倭仁的弟子,徐桐在学术上的造诣远逊其师,亦不如李鸿藻和翁同龢。整天拿着一本《太上感应篇》晃来晃去,常遭同僚耻笑,只因资历老年纪大,倒也没人管他。

两个头脑不太正常的人碰到一起就是出闹剧。

徐桐拒了康有为三次,又派人来问他究竟有何要紧话说。康有为写了一封措辞乖张的信,拍徐桐马屁的同时却说“七十老翁,复何所求”,指责其尸位素餐。

徐桐被激怒,斥康有为是“狂生”,将其书信掷还。

科场再次失利的康有为开始遍访京城权贵,兜售他的变法万言书《上清帝第一书》。

后世论及此疏,多称其主旨为“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改良”——就算训练有素的职业影评人,要想过度阐释到这种程度,还是很困难的。

上书约五千字,无非外夷交迫、内政败坏、天灾示警的陈词滥调,以此说明变法的急迫性。问题是新法长什么样,怎么变,康有为全然没有提及。

按规定,秀才上书必须由国子监代呈。恰好国子监祭酒盛昱是翁同龢的门生,于是,康有为的宏文摆到了翁的案头。

要不是撞上敏感时期,说不定真能受到清流领袖的赏识。

已和奕譞达成共识的翁同龢在等。再等一年,光绪大婚亲政之后,一切都将明了。因此,在这个节骨眼上,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唯愿权力能顺利交接的他不想节外生枝,就像当年奕訢下台时深感独木难支的李鸿章所发出的喟叹:但冀因循敷衍十数年,以待嗣皇亲政,未知能否支持不生他变。

当晚的日记里,翁同龢表明了自己拒绝呈递康文的原因:言语讦直,于事无益,只会徒生衅端。

最好与最坏的创造了历史,平庸之辈繁衍了种族愤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