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中国误会了袁世凯 > 第五章 借势党争,建成北洋班底 (2)

第五章 借势党争,建成北洋班底 (2)(2 / 22)

因为急进,感觉并不好。果然,当晚翁同龢在日记中写道:此人开展,而欠诚实。

当领导说你不诚实时,往往指的是你跟他还没有完全交心。袁世凯回去后辗转反思,心想:求官六字诀只剩下“送”字没使了。

是人,都有价码。人心既是肉长的,就逃不脱被收买的命运。所不同者,有人一顿饭可以搞定,有人却必须以重金砸之,抱负越大,心理价位越高。

翁同龢是不收礼的,任你金山银山,他自岿然不动。

然而,滚滚长江,千帆竞渡,终究不过两艘船,一曰“名”,一曰“利”。

名缰利锁,名在利前。即使你能抵挡利的诱惑,也难保不坠入名的樊笼。名与利,实乃铜钱之两面。一面写着“乾隆通宝”,一面写着“吉祥如意”。但见“吉”字朝上,不见“宝”字在下,便不带铜臭了吗?

说到底,名乃形而上之利,利乃形而下之名,如胶似漆,彼此彼此。

如果大头懂书法,送一幅名贵的字画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毕竟连“嵩云草堂”四个字都是翁同龢题写的。而以翁的性格,必定会估价后给钱,但很可能就此引为知己。

大头思来想去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昏昏沉沉地睡着了。

第二次拜访,果然仍不见效,只好找徐世昌问计。

问题其实很简单,无非站队。大头是李鸿章一手提拔起来的,在匪气很重的官场,要转变阵营,没有投名状,想都别想。

徐世昌索性挑明,四个字:打死老虎。

袁世凯心里一惊,旋即明白抉择的时刻到了,要想赢得翁同龢的信任,必须出卖李鸿章,没有中间路线可走。

画面变成了黑白。

十年前,李鸿章上奏慈禧,保举大头。

伴随着镜头中书写的毛笔,画外传来李鸿章的声音:“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局,独为其难。”

转场。

袁世凯捧着信含泪读完,哽咽道:“如此知遇,更有何言。”

然而此刻,他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断:是否要对自己的精神教父下手。

背叛,黑帮电影经久不衰的主题。

夕阳西下,怅然若失的袁世凯漫无目的地游荡,不经意间竟踱到了贤良寺。这是李鸿章出国前下榻之处,门庭冷落。

许久不见,李鸿章苍老了许多。

也难为他了,所有的职务撤得只剩一个内阁大学士的虚衔。玩政治的人一旦没得玩,其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