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借势党争,建成北洋班底 (2)(20 / 22)
才是李鸿章火冒三丈的原因。
不能再等了。
否则,清廷还没亡,中国就又要亡天下了。
于是,在新任的参谋营务处总办徐世昌的襄助下,半个月内,两封字字泣血的变法说帖接连出炉,呈交给了翁同龢。
袁世凯开宗明义:在强权即公理的时代,除了变法自强,别无他路可走。
他明确指出,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落后。比之现在犹不承认的衮衮诸公,早了一百多年。
改革的矛头则直指地方。
相比于康有为在中央搞核试验,地方却一点共振都没有,袁世凯的方案显然技高一筹。
首先,地方督抚有实权,容易在小范围内试点。其次,封疆大吏多有基层工作经验和同洋人打交道的经历,看问题比较客观,倾向改良。
问题是一旦涉及到自身和小团体的利益,再开明的人翻脸也会比翻书还快。因此,在裁汰冗员一事上,袁世凯主张妥善安排。
“厚禄以养之,崇秩以荣之”成为无可奈何的权宜之计。
紧接着就拿科举开刀。废除的时机还不到,但可以改变空洞的考试内容,并开设西律、技艺和军务三门特科。
最重要的还是七项理财措施,它集中体现了袁世凯的经济思想。
一、筹银钱、设银行、造纸币;
二、振兴商业,设立商会;
三、广集商股,举借外债,修筑铁路;
四、开发矿藏,鼓励商办,保护矿主;
五、扶助民营企业。在简化审批的基础上,对于财力不足者,国家酌情筹借资本;六、发展邮政;
七、借鉴海关的管理办法清理内地关卡。
其中第五条和第七条,至今仍具借鉴意义。
中小企业贡献了百分之八十的就业岗位,贷款之难,却举世罕见。
同时,物流成本推高了物价,星罗密布的收费站比之清末的厘卡,堪称敢教日月换新天。
袁世凯的超前性和针对性,由此可见一斑。
帖中还附有一幅后来流传颇广的《时局图》,在“不言而喻”和“一目了然”两列字的中间,中国版图上密布了北极熊、老鹰等代表着西方列强的飞禽走兽,危如累卵之势,跃然纸上。
然而,你要把这理解为袁世凯开始忠君爱清那就大错特错了。
实情在翁同龢的日记中:
袁世凯来,深谈时局,慷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