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中国误会了袁世凯 > 第六章 戊戌反政变 (1)

第六章 戊戌反政变 (1)(12 / 24)

就计向他抱怨所练之兵仅只七千,力量单薄,称“假使西方兵力是我的一倍,与之作战,可以获胜;是我的两倍,也可获胜;若数十倍于我,唯有捐躯效命而已”。

言讫,潸然泪下。

对康有为师心自用、名为变法实为夺权的改革,袁世凯不以为然。

很好理解。即便改成了,也跟他亡清的夙愿没半毛钱关系,甚至可能背道而驰。

但和康有为不同的是,大头绝不会轻易得罪任何官场中人,毕竟这里是中国。

更不要说皇帝身边的红人了。

于是就有了康有为起草,以徐致靖的名义上奏的荐章。

在表扬了一通袁大头的好人好事后替他要官(给予封疆大吏的位置,或改授六部堂官之职,使之独当一面)。

光绪对袁世凯一直颇有好感,便于当日诏大头来京陛见。

王照听说后大惊失色,跑去质问徐致靖。徐支支吾吾道:“召袁入京,为的是抵御外侮。”

这可真是尘归尘土归土,你当我是二百五?

一旦光绪染指军队,势态必将失控。

问题是在老男孩康有为看来,青春就是疯狂地奔跑然后华丽地跌倒,谁也挡不住他一路狂奔的热情。

于是便有了移花接木的懋勤殿。

此殿作为皇帝的书房,名字比较古典(懋学勤政)。康有为觉得“制度局”三个字太洋气,招来许多不必要的非议,干脆暗度陈仓,指使谭嗣同撺掇光绪开懋勤殿。

当然,简单粗暴地指责康有为换汤不换药也是不负责任的。事实上从制度局到懋勤殿,人着实加了一剂猛药——聘请外国政治家进入朝廷决策层共议改革。并提出两个人选:刚刚下野的伊藤博文和常年旅中的李提摩太。

搬洋救兵确实打中了慈禧的七寸,却也将帝后之争推向了你死我活的边缘。

9月11日,伊藤博文抵达天津,以私人身份访华。

这立刻“坐实”了一则传言:伊藤被康有为勾引而来,将任军机大臣。

传言是如此深入官心,以致不少进京陛见的督抚大员幸灾乐祸地对军机章京们说:“诸公好好侍奉新堂官吧。”

荣禄在北洋医院设宴欢迎伊藤。

席间,袁世凯注意到荣禄始终拉长着个脸,没等散席便借口有事告辞。

同一时间,武艺高强的湖南大侠、唐才常和谭嗣同的拜把兄弟毕永年低调抵京。

教唆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