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中国误会了袁世凯 > 第十章 退而不休,蛰居待时 (1)

第十章 退而不休,蛰居待时 (1)(19 / 24)

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缺陷。

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把新的经验安放到记忆中某个恰当的位置上,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以及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没有人能忍受绝对的孤独,但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一定灵魂苍白。他们最恐惧的便是独处,哪怕和自己待一小会儿都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下来,就必须找个地方消遣。

表面上这种人过得热热闹闹,其实内心极度空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逃避,逃避面对那个真实的自己——一张味同嚼蜡、单调贫乏的A4纸。

承认吧,承认自己误把世故当成熟,麻木当深沉,怯懦当稳健,油滑当智慧;承认自己诬告勇敢是莽撞,执着是偏激,求真是无知,激情是幼稚。

放空,尝试去感悟而不是去改变世界。事实上没有人能改变世界,不被世界改变已然不易。人的强大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

伍迪·艾伦晋升为国际大导前靠写讽刺小说赚钱,只做自己的他活得快乐、讨人喜欢,不嫉妒那些耀眼的大神,真实却助其走上了成神之路。

欲望都是人为炮制的。

每个月的薪水打到工资卡上,又被划入另一张银行卡,然后这张卡自动按时还贷。如此荒谬的重复比《月球》还冷酷,之所以大多数人尚能忍受,归功于广告制造出来的期待。

殊不知期待是痛苦的源泉。生命中不存在任何必须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

抛开期待,袁世凯发现,今天才是唯一可以触摸的存在。而对未来茫然的苦闷和对往昔错失的悔恨,只是人们自找的枷锁与折磨。

人生之旅的目的地不在远方,在内心

诸行无常。

宇宙的寿命亦有尽时。

佛教讲,一切现象都有四种状态:生、住、异、灭。

生出来后发展到一个稳定的状态(住),不久便会由强变弱、逐渐衰老(异),最后尽归于“灭”。

降生于世时,人没有带来任何东西。离世时,也带不走任何东西。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故一切都要在现实中完满地解决。

谈何容易?

人生在世,饱受贪(生理上的欲望)、嗔(心理上的失衡)、痴(观念束缚认死理)之苦。各种烦恼,其实源于对自我的执着。

因为有了我,也就有了他,就有了“这是我的,那是他的”之分。他得到了,我没得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