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中国误会了袁世凯 > 第十章 退而不休,蛰居待时 (1)

第十章 退而不休,蛰居待时 (1)(20 / 24)

到,心里便不高兴,苦恼相随。

这是没能看清众生的本质。

在佛教的世界观里,万物既然有聚,就会有散,本性都是空。

只有空杯才能盛水,空屋才能住人。因此,想达到心灵的完整,必须进入它本然的状态:空无。

也许,只有以全然的天真来过起伏不定的生活,全然的单纯来经验苦乐无端的生命,全然的洞见来观照波涛汹涌的人生,方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常人之所以难以放空,皆因被“五蕴”所迷。

五蕴者,色(世间万象)、受(感觉)、想(思索)、行(行动)、识(意识)。

比如,看到吴法天呕心沥血地在微博上发表反人类的言论,这是“色”;他毫无底线四处诽谤却一直逍遥法外,引起大家的强烈反感,这是“受”;你寻思着能把这厮拖出来打一顿该多好,这是“想”;终于有一天,自我膨胀的吴法天主动跳出来跟网友约架,你兴奋地赶到现场,同大伙一道围殴了此人,这是“行”;最后你得出结论:多行不义必自毙,当什么也不能当五毛。这是“识”。

然而,在佛教看来,只有不偏执于一边的“中道”方是不二法门。

没有肮脏,就没有清洁;没有愚蠢,就凸显不出智者。

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打吴法天,起不到任何作用,打残了还容易博取同情,反倒成全了他,就跟良弼到死都认为自己是“复我大清”的悲情英雄一样。

人的一生,被五蕴左右,产生诸多偏见,失去了平和与公正,最后事与愿违,一无所获。直到有一天幡然醒悟,才发现因为走了太久,竟忘记为什么出发。

其实,以宇宙的眼光看,人类的存在只是一朵稍纵即逝的浪花,没有任何意义。

但是,站在活生生的个体的立场,既然人生如电如露,渺沧海之一粟,逃不脱匆匆落幕,就更应该拒绝做永恒生成的玩具,为存在寻找一个意义。

对生命而言,意义可以是穿插其间的一段段真情。老幼相揖、爷孙共戏的亲情之乐;抵足论文、对月小酌的友情之乐;花间偎语、调琴弄瑟的爱情之乐。

袁世凯尝试慢慢放下,开始新的生活。

清晨,踏着薄雾,与接到此处养病的三哥袁世廉扶杖漫步在宁静的丛林里,吐故纳新。

午后,与一干文人吟诗斗酒,往来酬唱,留下不少传诵一时的佳篇。

如暗讥清廷卸磨杀驴的《雨后游园》: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