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退而不休,蛰居待时 (1)(2 / 24)
当然,保守派多半表示理解:洋人都是人渣,眼不见心不烦。
问题是你图清静,全国人民就清静不了了。外交需要大智慧,一味“搁置争议”,寄希望于下一代,小病也拖成了绝症。毕竟,谁也不敢保证后代里不出晋惠帝。
袁世凯上任后一改拖延之习。每日军机处下班,即将外务部积压各案提前赶办,准时回信,一时间使馆人员无不感佩。
此前,最棘手的外交难题是日俄重新勾结,将满洲划分为南满、北满,各占一半。
美国为了遏制日本,采取积极的对华政策,主动提出退还庚子赔款,并建议将此款用于中国派遣留学生赴美和美国人在华开展教育事业。
袁世凯立刻响应,同美方达成初步协议,将两国外交关系由公使级升为大使级。
作为最高级别的外交使节,大使享有比公使更高的礼遇,有权请求驻在国元首接见。
与列强建立大使级关系,对中国而言还是首次。如能成功,将显著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于是,大头请旨,派唐绍仪为特使,赴美全权办理此事。
在中美的那段蜜月期里,《纽约时报》专访了大头。
记者最感兴趣的是他对美国的看法,袁世凯道:我一直期待着访问美国。在所有未访问过的国家里,最吸引我的就是美国。这也许是因为,在我周围有很多年轻人都是在美国接受教育的。我觉得,尽管中美两国在形态上有明显的差异,但实际上美国比任何一个西方国家都更接近我们的体制。我已经注意到,受美国教育的大清国民比受欧洲教育的能更容易地将他们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国内的管理。
在问及对改革的期望时,他答道:
我们内部的管理体制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革。这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难的事情,因为它牵涉到要彻底改变甚至推翻现行体制的某些方面。而这个体制已经存在了好几百年,诸多因素盘结交织在一起。但就民意而论,我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给我们时间和机遇,无论如何都能实现改革的大部分目标。
可惜,既没时间也没机遇了。
政治即人事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吃过晚饭,忽然晕去,为时甚久。
自知命将休矣的她醒来后立刻召见中枢重臣,交代后事。
据说临终前,她幡然悔悟道:
以后勿再使妇人干预国政,此与本朝家法有违,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者,不得令太监擅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