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退而不休,蛰居待时 (1)(1 / 24)
百年国会梦,曾经一步遥
清廷丧失了最后的机遇,在1908年登上专制的马车,绝尘而去。
对此转折,《神州日报》在一年前就有一篇神奇的预测:政府之于专制也,乃取其实而不欲居其名;于立宪也,则取其名而唯恐蹈其实。从今往后,政府之政策不外乎两方面:一方面必日益言销融满汉、改良庶政、宣布宪法、予民自由;一方面必日益派侦探、捕党人、钳制学界、添募陆军。而所谓立宪云立宪云者,则言之愈殷(恳切),去之愈远。
一言以蔽之:听其言则百废俱举,稽其实则百举俱废。
唯一让人觉得还有个盼头的是为期九年的预备立宪方案。朝廷承诺,到第九年时,公布宪法(而不是大纲),实行选举。
客观来看,即便是转型最快的日本,从明治天皇即位到开设国会,也用了二十二年的时间。
九年,已经很短了。
问题是天朝欠账太多,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不改革,必亡;改革,也必亡。
而至于方案中言及的议院,倒并非画饼充饥。丙午改制时“四院”里的资政院便是其体验版。
按照袁世凯的设计,资政院采集舆论,是议院的雏形,通往宪政的中介。
一年后,孙家鼐和贝勒溥伦(曾率团代表中国首次参加世博会)会同军机处拟定了资政院的架构:议长一人,副议长两人,钦选议员和民选议员各半。
钦选议员从王公大臣中产生。民选议员自然来自民间,可问题是,怎么选?
用咨议局选。
作为省级民意机关,咨议局是资政院正式开院前的热身,堪称九年预备立宪方案里的重头戏。
虽说议员基本还是出身传统功名的进士举人,选举也山寨得啼笑皆非——有票仓未开即已知某人得票多少的,有把早已病故者列入候选人的。
但无论姿势多踉跄,“民选”这一步,终究跨了出去。
勤劳勇敢的中国人,一起奋发走进新时代。重燃希望的社会中坚们暂时放下了“速开国会”的请愿,比照着《钦定咨议局章程》,在全国除新疆外二十一省的咨议局中打点各自的位置。
袁世凯苦笑着摇摇头,不再关心宏观的改制,而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当中。
他每天凌晨5点起床,一直工作到晚上9点,中间只有短暂的用餐和休息时间。
瞿鸿禨主持外务部时,作风因循拖沓,外国人极其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