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中国误会了袁世凯 > 第十三章 府院之争与刺宋谜案 (1)

第十三章 府院之争与刺宋谜案 (1)(5 / 24)

不过,袁世凯认同梁启超的“不与民权,民智乌可得开?”,深信病灶绝不在此。

民主的基础是自由,自由主义的要求是人应该靠理性生活,而不是戾气与武力。

没有建立起外部的秩序和共识,滥用自由便会成为常态,官民互不负责,都在扩大个人权利的边界,争各自的“自由”。

比如,当公开招标这一政府采购形式出现前,商人只需搞定部门一把手,拿单的胜算便在九成以上。

但当招标产生后,你不弄到评审委员会的专家名单逐一拜访,都不敢去竞标。

腐败的成本增加了,腐败的面积也扩大了,“立法愈峻,索贿愈频”成了一道永远绕不出去的怪圈。

而当人们的耐心消磨殆尽时,便会寻求彻底解决之道,直至革命再次降临。

对袁世凯来说,两难的选择在于:不终结各自为政的乱局,制度建设便无法落实,民主共和就难以兑现;而欲使从上到下令行禁止、运作有序,震住贪官、军阀和潜滋暗长的利益集团,又必须加强中央集权,授人以“独裁”的话柄。

困惑中,他想起了大哥徐世昌。

我不下地狱,谁爱下谁下

有些日子没见徐世昌了,听说他和一帮前清遗老跑去青岛当起了寓公。

传闻说他食君之禄不忘君恩,故拒绝当民国的官。

纯属扯淡。

袁世凯太了解徐世昌了,他带着翰林出身之人的鲜明特征——好名。因此,绝不会公然弃清投袁,给舆论留下口实,至少要走一走“不仕二朝”的过场,迂回一下。

但当袁世凯派人去请时,却只收到徐世昌的一张字条,上书:杀君马者道旁儿。

意即一匹好马跑得很快,路边的看客不停地鼓掌,马不停地加速,结果在不知不觉中累死了。

徐世昌借此提醒袁世凯:中外拥戴只是表象,民国大总统根本就是步死棋。

在转型的千沟万壑中,在这盘前无古人的新棋里,即使再高强的棋手,也只能像日本棋史上的赤星因彻那样下到吐血而亡。

形势比人强。如果非要卷入神也改变不了的形势,那么身败名裂的悲剧完全可以逆料。

徐世昌的看法是,自从西方价值观传入中国,一组无法调和的矛盾便浮出水面:小我与大我。

自由主义者追求小我的权利保障,认为个人的自由是国家存在的前提;而另一方的观点则是“没有大我,何来小我”,个体的存在有赖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