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府院之争与刺宋谜案 (1)(4 / 24)
最关情,只此区区色与名。若就两端分缓急,肯将铜像易倾城。
可惜,最后还是死于名而非色。
焦达峰听到陈作新的死讯,不顾同志劝谏,坐等叛兵上门,结果被乱枪射死于照壁之下,鲜血溅到一旁的石狮子身上,触目惊心。
当晚,有人瞧见身穿蓝布长衫的谭延闿面如死灰地被人用藤椅从后门抬进都督府,在梅馨等人的“劝进”下,欲迎还拒地就任都督。
对内,谭都督把梅馨擢为协统;对外,则诬陷焦达峰乃黑帮头子,冒充党人来夺权。
三天后,同盟会会员用行动扇了谎言一记耳光,在常德给焦达峰、陈作新开追悼会。讵料刚献完花圈,就被谭延闿派来的官兵抓获。
悉数被砍后,原址立刻举行了另一场追悼会。而这次,灵堂上悬挂的是黄忠浩的遗像。
杀人循环,至此结束。距湖南光复,还不到十五天。
革命的进程中,一组难以调和的矛盾存在于自由和平等之间。由于自由无法像平等那样给予革命者物质的奖励(打土豪、分田地),平等凌驾于自由之上便成为一个危险的趋势——甚至可能为了平等,选择同专制结盟,牺牲自由。
因此,东欧作家诺曼·马内阿在《论小丑》中写道:众所周知,许多反法西斯者是共产主义者。在许多情况下,某个集权制度的反对者,有意无意地成为另一个集权制度的支持者。
而在研究法国大革命时,托克维尔认为自由之所以没能被坚持到底,盖因“人们平时所热爱的自由,只是出于对主子的痛恨”。故当大革命摧枯拉朽般把旧王朝推翻后,自由也就被革命者抛弃了。
最后得出一条结论:
谁在自由中寻找自由本身以外的其他东西,谁就只配受奴役。
过渡时代的袁世凯,身处最原始的角斗场(群雄割据),面临最深沉的灾难(内忧外患),却要模仿出最现代化的政治结构(民主共和)。
何其艰巨。
亡清的理想业已实现,站在云端的感觉却唯有空虚与孤寂。
他终于明白,清亡,并不是最终的答案,因为阳光仍未洒向大地。
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而在学海中游了一圈后,袁世凯悲哀地发现,问题更复杂了。
许多人认为民主政治的实施需要一些起码的社会条件,比如教育的普及、国民收入的增长。而这一切,辛亥之后的中国基本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