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你我都是基因的载具 (2)(13 / 17)
换个人护国军肯定不答应,南北和平就无法实现;最后,黎元洪人在北京,不啻为北洋手中的政治傀儡,不仅翻不了天,还能为我所用。
心念及此,徐世昌找到段祺瑞,得到他“与相国意见一致”的保证,拉着张国淦去请黎元洪了。
次日,国务院通令全国下半旗致哀,学校放假一天,公务员停止宴请一个月。
两周后,在国务总理段祺瑞的主持下,政府举行公祭,杨度献上挽联:共和误民国,民国误共和。百世之后,再平此狱;君宪负明公,明公负君宪。九泉之下,三复斯言。
又五日,袁世凯出殡。黎元洪以下文武百官在新华门行礼,目送八十人抬的灵柩远去。
陆军仪仗队一个团,海军仪仗队一个连,总计两千人组成的队列,在警察开道下,送灵至前门车站。
袁世凯的丧葬,由政府拨款五十万元承办。但丧礼、移灵和下葬已用去大半,还要修建墓园,钱明显不够。
在徐世昌的倡议下,北洋政要解囊相助,又凑了二十五万,由德国工程师设计、河南巡按使督造,于洹上村附近修建了一座占地二百亩的“袁林”。
碑亭上,徐世昌手书的“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九个字向世人诉说着墓主不同凡响的身份……
诚如蔡锷所言,“项城退,万难都解”。袁世凯的死,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始终没打出西南的护国军,终于松了口气;
孙文总算摘掉乱党的帽子,被世人奉为民国的缔造者;进步党与国民党由于国会重开,党员得以重拾饭碗,北上赴任议员,冠盖如云;而在日本,袁世凯死前自挽的一联足以概括: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讨袁诸公,唐继尧、陆荣廷和刘显世等全部成为割据一隅的军阀;北洋集团也因权力之争分裂成直系、皖系和奉系,征伐不断,兵戈不止。
从护法战争到直皖战争再到直奉战争,从黎元洪到冯国璋到徐世昌再到曹锟,只见英雄争,不见百姓起,就像叶芝的诗中所描述的那样:优秀的人们信心尽失,坏蛋则充满了炽烈的狂热。
唯一不变的,是《圣经》里的吟唱:已有之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无新事……
(全书完)
附表 清朝官员体系
皇族:
分宗室和觉罗。
命好命坏,全看祖上跟塔克世的关系。塔克世是清太祖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