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酒香不怕巷子深。(1 / 7)
是的,在颜芝仪埋头研究的时候,陆时寒的书稿都飞速进入到了刊印上市阶段了,好像开启了什么时光加速器一般。
再加上她专注自己的事情,对其他都东西就不是很敏感了,感觉好像初稿完成也没过去几天,一眨眼,好家伙,样书就印出来了。
事实上刘老板的办事效率也的确很高,他的印书坊采用时下堪称尖端的活字印刷术,工人们又都是熟手,他们岁寒斋售卖的书籍绝大多数是自家印书坊出品,可见是做惯了这个活计。
陆时寒的稿子在识货的人眼中拥有很高的价值,但在工人看来都用着一样的文字,也没什么特殊的,跟普通书那样印,于是从最终稿出炉,到第一批样书生产出来,也才短短几天而已了。
而在陆时寒这个作者看过样书,觉得并无不妥后,刘老板那边就紧锣密鼓安排刊印和上市事宜了。
是的,生产和销售基本上由刘老板负责,只要陆时寒想当甩手掌柜,他就可以直接躺着等分账。
当初签约,刘老板给了两种合作方案,第一种是时下最常见的买断模式,看在张大人面子,刘老板也想跟陆时寒这个状元郎结个善缘,因此愿意忍痛割利,一次付给陆时寒一千两,那出这本书的盈亏刘老板自负,以后赚多赚少也跟作者本人没关系。
陆时寒最初想的便是这种方案,若能一次性拿到一千两,都可以在靠近外城位置买个宅子,已经比想象中好很多了。
但既然刘老板给了两种方案,他也没着急,听刘老板继续介绍第二种。
后者算是这个行业的“特殊合同”,名气不够大的文人不敢这么玩,因为不是直接拿润笔费了,而是以入股的方式,文人出文稿,书商负责生产和铺货,销售额出来后刨去成本再来分账。
刘老板说的也很坦诚,他在这行也算有些根基,有自己的印书坊,岁寒斋在江南几个文风鼎盛和经济繁荣的城市也有分斋,客源一下很固定,因此成本会相对减少一些,陆时寒若要选择后者,也可以投入成本,给他的分成高一些,但这些根基都是他打拼出来的,大头肯定是他自己。
刘老板表示他也不是白拿好处,若是发生意外这书出不成,或者最后卖书的钱还抵不回成本,损失的部分都是他自掏腰包,陆时寒一分钱都不用掏。
当然同样的,第二种方式的风险因素太高,但凡销量不那么尽如人意,那还不如直接拿一千两巨款的润笔费来得合算,而且还不用承担销售压力。
刘老板说来说去,还是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