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章 天下变革 (1)(10 / 23)
不谈自己的“经验”,将这个话题打了个哈哈过去。
这次的科举,武举是来自于花夭祖上几代军中的经验,而文举则大多是祝英台的主意。
祝英台哪怕再怎么是个理科生,当年历史也是要考的,知道科举起于隋朝,唐宋逐渐完善,到了明朝开始八股取士又流于僵化,自然不会让马文才走太多错路。
在她和马文才反复讨论、反复完善的过程中,她展露出来的经验自然也引起了不少人精的注意,旁敲侧击地想要得知她的这些知识从哪里来的,有些人甚至不认为她一个女子会懂得这些,只是马文才拿来掩人耳目的棋子,实际上这些操作的流程马文才早就已经盘算了很久,就等着现在实行罢了。
这似乎又成了马文才“野心勃勃”的一个佐证,可惜祝英台和马文才“掩饰”的太□□无缝,其他人虽惊叹于他们的默契,却也只能叹息一句时代真变了而已。
祝英台来了这个时代这么久,知道这个时代的世家大族掌握的最大资源不是财产而是知识,所谓科举不拘门第怕也是有大部分官员要被参加考试的士族掌握,所以在她的建议下,仍然仿照五馆的甲乙丙三科,将第一次科举设置了“明经”、“进士”、“明算”、“明书”、“明法”、“杂学”六科。
其中“明经”是为了选拔学术性人才,有些志不在做官或不通世事的可以参加“明经”科,马文才计划在魏国仿照梁国的五馆先小范围开设“州学”,如果能够行之有效再往下开展“郡学”、“县学”,用以教授学子,为日后长期举行的科举打下基础,所以需要大量的老师和编纂书籍著书立传的学士,这明经科授予的官职大多清贵,或许能吸引不少士族。
进士则考的是时务策五篇、以及一些《五经》中的理解,更多的是考核考生对时局的理解和对政治的敏锐度,选拔的是中枢各省需要的预备官员。
其余几科,则是为了培养精通法律、计算和书写格式与书写能力的官员而设,这些曾经无论是在魏国还是在梁国都被视为“末流”,但以现在魏国的情况,百业俱废,无论从重新丈量、分授天下土地还是收编流民的角度,国家最需要的反倒是大量这些精通专业技能的官员,所以马文才并没有将他们视为“末流”,依旧让吏部给最优等者授予起家七品的官衔,这已经是和曾经的士族起家官一样的起点了。
所以曾经在魏国和梁国曾任过地方官却被打压、或是在地方和军队中蹉跎了大半辈子的吏官、曹官也纷纷来参加了这次考试,一些大的商行、牙行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