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章 天下变革 (1)(11 / 23)
不少擅长术算的家中子弟来了洛阳,对于很多临时抱佛脚的学生来说,有些学问不行,写字却是不错,多练练也能见人,无疑都是多了一条路。
至于“杂学”,则并不统考,而是要参加太常寺主持的分科“杂试”,也没有预选,考虑到这个时代医学、天文、地理、占卜等知识都是被家族垄断的、真正擅长的人很少,实际上来考的都是子承父业或者师徒推荐的,所以只要来考的都能直接参加考试,通过了就能在太常寺所辖的太医署或钦天监等部门任职。
更重要的是,这几科来参加科举的考生都可以报,也就是说一试不过只要有另一试过了,就还是有做官的可能。
只是明经、进士要求的人才条件苛刻,参加的人又太多,所以才不得不设立一个“预试”将一些滥竽充数的人淘汰掉罢了,否则那么多卷子都要他们亲自看过,要写的狗屁不通岂不是浪费他们宝贵的时间?
所以才有了祝英台和马文才提前安排了人在预试的人群里安抚、提醒之事。
作为从各种考试里杀出来的“资深”考生,祝英台从考试流程、考试方法、糊名制、监考办法等等角度给出了很多可行的建议,其中有些问题不但是他们闻所未闻过的,甚至连想象都想象不到。
就譬如“糊名制”,首先就杜绝了“走后门”的可能,要知道祝英台掌管的那一群道人之中,大部分都将改了名字以免为家中添祸,后面都加了“之”字,一望皆知,曾经还有人在背后开玩笑,说这次的举出来的“士”恐怕大部分都是“之”字辈,毕竟祝英台和茅山上清派与马文才的关系如此密切,看到那个“之”字也会卖几个面子。
在祝英台提出“糊名制”后,那些曾经轻视和私下腹诽茅山道士们走后门的人都对祝英台态度陡然一变,对于她的“高风亮节”越发佩服,这让她这位“太常寺卿”终于得到了众人的尊敬和认同。
而且因为考生太多的原因,祝英台甚至拉着几个茅山善匠作和化学的道人将“雕版印刷”弄了出来。
现在的油墨是水墨,之前祝英台在梁国想要复制过几次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结果都以字迹泛开、铜模易损毁而失败,她不是什么有大志的人,搞不出来就没再折腾。
现在马文才要实行“科举”,乌泱泱来了这么多人,实在调集不出那么多人手抄卷,祝英台就又打起了这个主意。
最后还是用在水墨中增添胶质和油纸的办法做出了黏度大的油墨,虽然气味不太好闻,但是放上两天也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