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章 天下变革 (1)(12 / 23)
以前从来没有过“雕版印刷”一说,而现行的字体也不容易刻字、如果都跟刻印章似的花费的时间太多,祝英台索性仿照着后世的印刷体将卫体字、隶书和楷体字融合了下,亲自用新字体誊抄了预试的卷子,命人制作了铜板。
她也是主考官之一,自然不用担心舞弊的问题,何况一个预试,也没有舞弊的必要。
这些预试的卷子发下来,起先还不太引人注意,最多是某些好书法的学生看着这种奇怪的字体有些诧异、多瞩目几眼而已。
别说,这种新的字体清晰有力、间隙规律又端正,看起来比很多手抄书要舒服的多,又比隶书要流畅纤细没有太多的厚重感,考试时看着这样的字体,眼睛都舒服多了,所以有些腹有诗书的写完了自己的卷子,便在多余的时间里研究这种从未见过的新字体。
到了交卷之时,因为卷子是从后往前传交上去的,有细心的人这才发现了不对。
所有的卷子都是一模一样的。
不但字体一样、为了回答释义预留的空隙一样、就连每个句读的位置、每句话末尾那个字的位置都一模一样!
要知道参加第一次预试的人足足有几千,整个国子学十余间安排出来的大课室里都密密麻麻坐满了人,算下来就是几千张卷子,要想每一份都一样也不难,让一个人誊抄就是,可誊抄的完全相同,那又怎么可能?
除非有什么仙法,能将一张卷子变成几百份、几千份、变得一模一样。
他们又怎么能知道,这其实就是一种“仙法”。
祝英台在刚刚折腾出“雕版印刷”时,马文才就看出了这其中的优势,也看出了世家大族们对这种技术一定会发生“抵制”。
这时代知识被垄断,所有的书皆是手抄,有些更是密不外传的孤品,就因为抄写困难极难得到,即便是国子学这样的地方,也很难和很多高门的私人藏书相比。
想想太子萧统要编纂《文选》尚且要亲自登门去向各家借书就知道了,甚至谢举在家族要倾覆之前移入地道之中的甚至都不是金银财宝,而是家中累世收藏的珍贵藏书。
一旦“印刷术”推广开,就是彻底颠覆了书籍难以复制、传播的特点,无论祝英台有多好的名声也会变成所有高门的众矢之的,这和科举不一样,只要知识这个特权还掌握在士族手中,科举不过就是给高门多一道镀金的手段而已。
为了保护祝英台,他让祝英台先隐瞒了“活字印刷”的想法,只将“雕版印刷”示意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