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穿越中世纪163(5 / 7)
央堆满了待梳的羊毛。都是晾干后纠结成团成片的,需要先将其‘松开’,这就是所谓的‘粗梳’——让路易莎意外的是工人使用的工具,那并非是人工造物,而像是一种植物的刺果干燥后样子。
路易莎好奇地拿了一个,询问道:“这是什么?我曾经在普罗万也见过梳毛工工作,他们都用一种‘梳理板’,到没见过这种……”
维尔德先生连忙解释说:“殿下,那是起绒草,用他的刺头梳开羊毛是传统的做法。至于说梳理板,我曾见过,洛特马斯的梳毛工是有使用的,只是不是所有人都用。”
路易莎说的‘梳理板’其实也不是什么高科技,就是一对手握式、完全使用人力的小工具。
梳理板形状很像是‘气垫梳’,大体是木头制作,但一面有好几排斜伸着的金属‘梳齿’,然后还穿过这些梳齿蒙了一层皮革上去——用的时候就是一手握住一把梳理板的握手,一边的梳理板梳齿上挂着一些纠结的羊毛,另一边的梳理板就‘刮’上去,将挂着羊毛梳下来。
这样左右倒腾来回几遍,再纠结的羊毛也松开了。
相比起‘起绒草’这种植物干燥后得到的梳理工具,梳理板肯定是好受力多了,也耐用。这算是一个技术进步,直到机器取代人力,梳毛这一步一直都是用这种梳理板的——不过,就像这个时代很多技术进步一样,扩散需要时间!
身处时代当中,因为过去的‘技术惯性’,除非是飞跃式的技术进步,不然‘整体换装’都有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新旧技术都是混着用的。
路易莎也理解这一点,所以并没有说太多,只是点了点头,就去看另一边精梳工的工作去了。
相比起粗梳的‘技术落后’,精梳工这边要显得好很多,因为是用一部机器完成的——这种名为‘精梳机’的机器,大约是后世的单人课桌大小,由一个人操作。其核心部件是操作时位于操作者面前的‘梳片’,‘梳片’上全是梳齿,这些梳齿精梳时还得先进行一番加热,这样羊毛才好比较顺畅地在它上面移动,从而达到精梳地效果。
在路易莎观察精梳机地时候,维尔德先生抓住机会就说起了毛纺织行会的‘诉求’之一:“殿下,梳毛工作是如此费时费力,而如果允许我们使用拨弓法,这一道工序就能省下不少人力了。”
经过维尔德先生解释,路易莎才知道,拨弓法其实弹棉花的那种做法,利用弓弦振动使缠绕的纤维分开,从而达到梳毛的效果。这种做法是有它的优势的,但泽布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