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穿越中世纪241(1 / 8)
路易莎身边的亲信都不陌生她对‘教育’的重视, 以及对‘大学’这种教育机构的推崇——前者更容易看出来,毕竟在这个文盲多的惊人,即使贵族也多数不在乎文化教育, 很多贵族子弟文化水平停留在‘不做睁眼瞎’阶段的时代(甚至有的贵族子弟也是睁眼瞎,也就是说,连字都不认识),路易莎自己博览群书不说, 身边也多的是才学出众之辈。
甚至,原本没什么文化的人去到她身边, 一旦因为能力得到重用, 也会被她要求‘多读书’‘多学习’。
而后者,对大学的看重与推崇,就得是留意路易莎说话做事细节的人才知道了。路易莎每每提到大学,总是特别宽容(大学师生在任何时代都是思想更加活跃的一批人,这种特质放在封建社会,就是‘不安分’, 这也导致统治者总要对他们有所限制)。而如果听说哪个青年打算去大学求学,评价也很正面。
其实路易莎也知道这年头的‘大学’和后世的大学根本不是一回事,最明显的,大学学的科目主要是神学就够让路易莎这个现代华夏人无语了。
当然,这也无可指摘,毕竟大学的起源正是一些有远见的高级神职人员眼见神职人员素质劣化,从而组织的培育神职人员的地方——现在的大学也有教法律、医学等少数几类知识的,可神学依旧是占据学生主要精力的‘必修’。
但是, 不管怎么说,相比起出身贵族所以理所当然占据更好的资源,大学的出现就是一个进步!给了这个时代的平民子弟不多, 却真实存在的向上流动的机会(虽然进大学求学,也需要一定财力支持,最穷苦的底层人无法走上这条向上的路)。
另外,大学别管学的什么,出来的学生普遍是强于没有大学背景的人的。这也不奇怪,大学说是主要学神学,可能进大学的,本身就算这年代的知识分子了,至少能读写拉丁文。而且神学又怎么了呢?中世纪神学就是显学,就像华夏的儒学一样,发展到顶峰,早就将很多其他的东西吸纳进自己的体系了。
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东西都有,只看学的人有没有心思往特定方向钻研而已。
再加上大学有一些学习过程,这对求学也是一次筛选,考验他们的学习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多数大学生都是离家求学的,而这个时代的离家求学和后世可不一样,求学地往往谈不到舒适周全,而通讯条件的恶劣,又让亲友很难及时给出支持。
想想后世学生,哪怕是留子们,也不至于如此吧?但大家还是普遍觉得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