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穿越中世纪241(2 / 8)
子们留学回来,独立生活能力是得到了极大锻炼的(当然,特别有钱的留子除外,有钱在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生活得很好。根本不需要适应当地,以及独立生活)。
总之,能够大学毕业的大学生,不必怀疑,学习能力、知识面、自主性,乃至于抗压能力,都是此时的佼佼者了。
“殿下是想将西岱建设成为独一无二的‘大学之城’吗?”会议结束后休息时,吉娜就笑着说道:“这是很少见的想法呢,而且当地居民可能不会喜欢……当然了,重要的是殿下的决定,只要您决定如此,一切会很顺利的。”
搞教育中心、大学城确实少见,知识分子太密集是此时统治者们本能排斥的。更不要说此时的知识分子多数都是神学家,哪怕不是神职人员,也是亲教廷的……呵呵,在西方世界的社会体系下,教权和王权可远没有看上去那么和谐。
这不只是权力就那么多,从大局的角度,宗教实体会和政治实体竞争。而是具体到个人,这种情况也很常见,还更不可控——主要是神职人员对侵蚀贵族政治权力,乃至王权,是真的很有主观能动性。
在这里,神职人员并不是扮演了现代人会下意识觉得负面的角色,而是相当励志的!
这年头贵族是世袭的,祖祖辈辈是贵族,个人才可能是。这些人含着金汤匙出生,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掌握权力,站在社会阶级的顶点,享受天然的种种优越,并理所当然地鄙夷自己以下的人。
而神职人员呢,虽说如今也流行起了贵族次子进入教会,但总的来说教会用人还是讲究‘英雄不问出处’的。所以是真的有不少教皇、枢机、大主教这样能与国王平等,甚至隐隐优越的高级神职人员,他们就出身平民之家,父亲可能是个农夫、皮匠、马夫……
现代人会觉得这很励志,人家是凭能力做到的,一路卷出来,值得敬佩。可在此时,贵族只觉得惊恐——一个父祖辈卑贱无比,自己可以随意处置,很大可能成长于臭烘烘、猪圈一样房子里的人,有一天就和自己地位对等,甚至能对自己指手画脚了?
冲击、恐惧中隐隐夹杂着生理性厌恶。
而平民出身的神职人员,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地位来自于宗教,来自于教廷,所以对扩大教廷权力有着本能的热情。这可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欲,也可能是对教廷‘士为知己者死’的狂热在起作用。当然,更可能是二者兼而有之。
“是的,我希望西岱有更多的大学,不过培养神父的大学就算了,不需要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