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大明国师 > 第386章 三杨

第386章 三杨(10 / 11)

学执牛耳者的大儒级人物,可不要太多。

  如此一来,让他们内部推选出代表来闯擂,推选的自然是综合了资历和能力考虑的人选,输了那就得心服,因为是你们自己选出来的。

  而如果无人能辩赢新学派出守擂的卓敬、张宇初、姚广孝三人,那么变法所面临的主要学术难题,自然也就有了答案。

  如果能赢,后面还有姜星火等着他。

  事实上,守擂的三人可都不是白给的,无论是“老年版解缙”的卓敬,还是“道门硕儒”张宇初,亦或是“学贯三教”的姚广孝,哪个放在儒家,也都是大儒级别里面的佼佼者。

  “这倒是个妙计。”

  朱棣微微颔首。

  姜星火继续说道:“当然,这还不够。”

  “还不够?”

  “还要再加一把火,让本就激愤的舆论,彻底燃烧起来。”

  姜星火从袖中抽出了一封奏疏,递给了朱棣。

  朱棣接过,抬眼一看题目:《请申饬学风以振兴人才疏》

  “近来理学者高谈玄论,究其归宿茫无凭依,大都臆度之路熟,实地之理疏,只于知崇上寻求,而不知从礼卑处体究,徒令人凌蹴高远,长浮虚之习,是所谓履平地而说相轮,处井干而谈海若者也。

  比来士风人情,渐落晚宋覆辙,近时学者,皆不务实得于已,而独于言语名色中求之,故其说屡变而愈淆。听其议论然巍其处,则皆以聚党贾誉,行径捷举,所称道德之说,虚而无当,似是佛氏所谓‘虾蟆禅’耳。”

  这两段说的是理学家讲学只务虚不务实,高谈阔论以求名声,全是道德之学,却是空虚得很,就像是池塘里鱼虾和蛤蟆乱叫一般,姜星火描述的甚是辛辣,想起理学家讲学满口仁义道德的那副场景,朱棣都笑出声来。

  笑完过后,朱棣继续看了下去。

  “自汉唐以来,名卿硕辅,勋业煊赫者,大抵皆直躬劲节寡言慎行之人,而讲学者每诋之曰:‘彼虽有所树立然不知学,皆意气用事耳’,如此种种,岂不谬哉?此风渐涨,将令后生小子何所师法耶?”

  这段朱棣很满意,汉唐英雄,在儒教理学家嘴里,都成了“不知学”的意气之人,可朱棣不就是这种人吗?姜星火要打击这种学风,其实是在给朱棣塑造正面形象,朱棣自然满意极了。

  “学问既知头脑,须窥实践,欲见实践,非至琐细,至猥俗至纷纠处调查,则不得稳贴,此乃‘火力猛迫,金体乃现’之理。”

  这说的是姜星火一贯主张的调查与实践,算是老调重弹,朱棣看向了最后一段。

  “圣贤之学,始于好恶之微,而究于平治天下,究其根本,当见与人情物理相合否?有裨实用否?有益强国富民否?士子学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