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新时代艺术家 > 第64章 姜文怀念的时代

第64章 姜文怀念的时代(3 / 4)

史。

  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既是工业史,也是不断的向利益群体挥刀的历史。

  工业化的第一桶金,不是剪刀差。

  有这个想法的人太幼稚,被障眼法迷惑了。

  清朝不收农业税吗?

  民国不收吗?

  都收啊。

  关键不在于剪刀差,而是削峰填谷。

  能斩断掌握权力之人的伸手。

  为什么前三十年很多精英回来?

  放弃外国好生活,来过苦日子。

  这些精英不傻的,他们看到了工业化的可能性。

  在其他列强已经发展起来之后,这是唯一的途径。

  强调剪刀差,是为了掩饰削峰填谷。

  后三十年,利益群体也是一茬一茬的边缘化,一车一车的送走。

  而后三十年开启的时候,第一刀其实是姜文这个群体。

  当时还没意识到,和很多利益群体一样,都觉得自己能稳住。

  然而老中聪明人太多,前仆后继,根本不给机会。

  姜文这个群体个体上有很多人因此得利,但是群体而言跌落了。

  生活依然很好,地位降低了。

  就像后三十年刚开始时候,一些作家、经济学家,能够参与制定规则。

  解决之后,中国继续往前,不断克服存在的问题,这套体系越用越好。

  当时的经济学家却跟不上了,直接精神崩溃,整天骂骂咧咧。

  他们其实生活很好,但是接受不了落差。

  不断怀念当年制定规则的辉煌岁月。

  本质上,姜文也是如此。

  就说沈三通,在前三十年,是没法进城的。

  他根本没法做导演,没有选择这个职业的资格。

  望着姜文这群大院子弟,只能眼巴巴羡慕。

  还要小心翼翼不断强调规矩,希望对方守规矩,不要欺负人。

  往前拍电影是特权,就算是现在,最多加个考学这个途径。

  成为学院派才有资格。

  徐光头拍电影,都要10年往后,外部力量入场才有机会。

  等到互联网入场,那个时候才是谁都能做导演。

  所以姜文精英主义很正常。

  不说农村,就算二三线普通城市的孩子,都接触不到他从小接触的东西。

  别人谈的东西,会进去,他们随便谈。

  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中,很难不有高人一等的看法。

  后世姜文电影那么多解读,实际上是一个美妙的认知错位。

  姜文怀念是他们中心化的地位。

  有些东西,只有他们能玩,有些职业,只有他们能从事。

  后世代入是因为不满意现状,所以怀念过去。

  再加上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化水平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