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决裂2(1 / 3)
沈三通批判莫言不只是因为立场上的厌恶,是有必须做的理由。
莫言获奖对国家没什么影响,也未必是坏事。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与文化实力提升,已具备能力反向输出意识形态话语。
铁矿石能回家看看,那是中国有礼貌。
文学人物可以提前回去看看,前世也是如此。
莫言主要利益市场在中国,中国自己也能组织高水平会议。
西方意识形态下造的翔,中国也有能力端上来,让西方不得不品一下回炉翔。
莫言也配合。
沈三通之前就有个观点,莫言是典型的国人侧面之一,一个时代的缩影,纯粹利益动物。
理想精神信仰之类的,都是虚的,只在乎生存,赤裸裸的生存主义。
他不是没有尊严,但是当他看到自己穿上燕尾服,能嫖到诺奖——这个西方舆论霸权打造了多年的招牌。
肯定对卖书有利,也就不在乎颁奖词的明显侮辱。
莫言是有文学水平的。
诺奖颁奖词突出《酒国》《蛙》等涉及敏感政治议题的作品,忽视《生死疲劳》《檀香刑》等对历史复杂性的探索,本身是否定莫言自己的文学追求。
将莫言融合民间叙事、魔幻现实主义与历史批判的独创性,简化为为了对中国的否定和批判。
这种侮辱,不只是是对中国,也是对他自己,但从他的选择来看,显然实际利益更重要。
如果仅仅是这样,莫言和一些皈依者没有区别。
但他获得诺奖之后,选择了斩断,回来直接改口了,也不撒尿,而是说“公道话”。
以至于让某些之前支持他的,将他视作反抗工具和图腾,抱有期望的人破口大骂。
莫言无所谓。
当他嫖到诺奖后,不愁卖书,不存在获奖前的被动关系。
他卖书主要市场是在中国,如果莫言和柴静一样继续往前,中国完全可以冷处理。
诺奖没什么了不起,冷处理也不难。
换个真信的,或者有些犹豫的,都赚不到莫言这么大,立场转变的如何丝滑。
中国人骨子里没有这种负担。
莫言更谈不上捧他的人有什么忠诚,
莫言有自己的考量,沈三通也有自己的考量。
西方意识形态在电影领域的影响更为霸道和赤裸裸,张艺谋作品里的叙事方向受此影响。
不只是张艺谋,五代导演基本如此。
历史循环观,历史是静止、重复、循环的,指向的是西方主动打破这种静止,再往前就是侵略有利。
也就是所谓的鸦片战争送来进步的叙事源头。
相比于电影,《红高粱》原著的叙事更加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