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新时代艺术家 > 第16章 决裂2

第16章 决裂2(2 / 3)

但是依然深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年更的小号“理中客”做了一期视频。

  标题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其实是现实主义文学”。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本土根基,起源于拉美现实的自我表达,魔幻现实主义诞生于拉美本土的历史文化土壤。

  印第安神话、非洲巫术、天主教传统的混杂,形成独特的“超现实”认知,如墨西哥的亡灵节、安第斯的自然灵性。

  殖民统治、军事政变、经济剥削的残酷荒诞,成为拉美国家的日常。

  拉美作家是以魔幻手法揭露真相,如阿斯图里亚斯的《玉米人》通过玛雅神话,控诉殖民者对土地的掠夺。

  然而在西方叙事之下,变成了“异域奇观”的怪谈,变成了具有奇特叙事的“魔幻现实”。

  但魔幻现实的土壤,是对西方叙事的反抗,对欧洲中心主义,美国门罗主义的颠覆。

  以本土语言重构历史,如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用鬼魂叙事解构殖民者的“文明化”谎言。

  通过魔幻隐喻挑战西方的“进步”话语,如《百年孤独》中香蕉公司的屠杀,影射美国联合果品公司的剥削。

  西方则对“他者化”进行了商业收编,利用文化权力的不对称传播,重新塑造了拉美文学。

  经过西方文学市场的筛选,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等作家在西方获奖后,其作品被标榜为“拉美代表”,但许多同样优秀的作家,如罗亚·巴斯托斯因不符合“魔幻”标签被忽视。

  西方又加入了“东方主义”滤镜,西方读者常将魔幻现实主义简化为“热带异国情调”,忽视其政治批判,以及拉美泣血般的呐喊。

  文化商品化进一步解构了严肃属性。

  魔幻元素被剥离社会背景,成为旅游宣传、电影改编的卖点,如《霍乱时期的爱情》被包装为爱情史诗,弱化了对殖民遗产的批判。

  通过强大的西方叙事,消解殖民罪恶,将拉美苦难美学化,转移对历史责任的追问。

  面对西方强大叙事的扭曲,拉美作家也做过主动的文化抵抗。

  马尔克斯明确反对西方对其作品的简化解读,强调《百年孤独》是对拉丁美洲百年孤独,被边缘化、被掠夺的控诉。

  智利作家伊莎贝尔·阿连德(叔叔是萨尔瓦多·吉列尔莫·阿连德·戈森斯,以身殉职)在《幽灵之家》中,将魔幻叙事与皮诺切特独裁的残酷现实交织,直接指向美国干预的阴影。

  马尔克斯曾说:“在拉丁美洲,疯狂是一种常态,需要以魔幻的方式表达。”

  也说过:“我的作品是精确的现实主义,只是你们欧洲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