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新时代艺术家 > 第28章 来收你们了!

第28章 来收你们了!(3 / 4)

出明确出路。

  传递的只有“历史是死板的动态循环”的悲观论调。

  自上而下的俯瞰视角,通过灾民、政府、记者、外国传教士等多重视角,展现灾难的全貌,但个体命运被宏大叙事稀释。

  角色多为被动承受者,如老东家范殿元最终失去一切,充满无力感,丝毫不见个人对历史进程的主动影响。

  白修德拍照揭露真相,与国民政府无动于衷形成明显,进一步暗示个体努力在体制性腐败前的徒劳。

  很明显,《1942》的历史观是封闭的,历史变成了无法打破的循环。

  结尾的丰收与遗忘,暗示苦难的重复到来,未来缺乏变革的可能。

  电影揭露了历史伤疤,批判权力腐败与人性异化,但未提供解决方案。

  无论是冯小刚还是原著作者刘震云,他们的历史观点,历史只是镜子。

  摆在那里了,也就结束了。

  而同样的严肃历史题材,《1937》则彰显了历史能动性。

  通过普通人的求生与觉醒,强调人民是历史的主体,苦难中孕育着希望。

  陆大川兄弟通过伪装、贿赂、组织自救等方式在绝境中求生。

  南京城内,集体力量在觉醒,盐帮、棺材铺等民间组织形成互助网络。

  电影的片尾彩蛋,新四军兵工厂的工人通过技术革新支援抗战。

  展现了历史进步的必然性。

  通过工业崛起、民族觉醒等画面,暗示组织起来的人民能改写命运。

  电影虽直面血腥与绝望,但始终穿插希望线索。

  不是解构,而是建构。

  最终落脚于民族精神重构的积极主题。

  视角自下而上,聚焦普通人,以印刷工兄弟为核心,通过其微观生存细节反映大历史。

  逐步从个体升华到集体,陆水生从逃亡者成长为兵工厂技术骨干,个人的觉醒,也象征着底层民众从求生到觉醒的转变。

  《1937》不仅是“以史为鉴”,不只是“照镜子”,还要“正衣冠”“面向未来”。

  历史观是开放的,具有活力的。

  从始至终强调苦难是重构民族精神的基石,历史伤痛最终能够转化为凝聚力和行动力。

  经过电影的艺术化表达,将历史苦难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载体。

  而且观众的共鸣,是在观影节奏,以及故事呈现,对观众友好的叙事中悄然完成。

  形成了《1942》和《1937》的叙事分野。

  从历史看,1937年更为黑暗。

  汪精卫“曲线救国”为何影响如此之大之坏,因为真绝望,漆黑不见五指。

  到了1942年,也绝望,但是日寇已经尽显颓势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